|| 2025-11-04 08:41:24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90 |
11月2日,有甘肃陇南网友发布一河道视频,称有人在河道内淘金。该视频配发文字称:“凌晨一点,河里泡的全是人,气温只有4℃,有人一盆就出了5克多。”康县政府办工作人员称,明确禁止个人的淘金行为。记者核实,当地政府及自然资源局已多次发布公告,严禁任何非法淘金活动,违者将面临罚款、没收所得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罚。
近年来,随着黄金价格持续走高,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在河道中非法淘金。甘肃陇南出现淘金潮,便是典型案例。这种行为不仅严重破坏河道生态环境,影响行洪安全,还常常引发资源纠纷和社会治安问题。对此,当地政府多次出台“禁止非法淘金”的公告。然而,禁令频发,非法淘金现象却屡禁不止。这警示我们:整治河道非法淘金,不能止于“发禁令”,必须从源头治理、系统施策,构建长效机制。
禁令作为行政管理的第一步,确有其必要性。它划清了法律红线,传递了政府坚决打击非法行为的信号,对部分心存侥幸者形成震慑。然而,仅靠一纸禁令,难以根治顽疾。一方面,非法淘金多发生在偏远河段,监管力量难以全面覆盖,执法存在盲区;另一方面,淘金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而违法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一些人甘愿“顶风作案”。更有甚者,部分非法淘金已形成“采、运、销”一条龙的灰色产业链,背后牵涉复杂利益网络,仅靠“堵”难以奏效。
因此,整治非法淘金,必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首先,要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对淘金设备的生产、销售和租赁环节的监管,切断非法作业的工具来源。同时,严查黄金收购渠道,落实实名登记和来源追溯制度,让非法开采的黄金“无处可卖”,从市场端压缩其生存空间。
特别是,要提升执法效能。整合水利、公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力量,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运用无人机巡查、卫星遥感、智能监控等科技手段,实现对重点河段的全天候、全方位监管,提升发现和打击能力。对组织化、团伙化的非法淘金行为,要深挖幕后组织者和“保护伞”,依法严惩,形成有力震慑。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疏堵结合,解决民生之需。一些参与非法淘金的群众,往往是因为缺乏就业门路、生计困难,才冒险从事这一高风险活动。地方政府应在加强执法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替代产业,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帮助群众实现合法增收,从根源上消除非法淘金的土壤。此外,还应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普及河道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知识,提升群众环保意识和法治观念。鼓励社会监督,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禁令”是起点,而非终点。整治河道非法淘金,是一场生态保护与利益博弈的持久战。唯有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教育手段,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真正斩断非法利益链条,守护好我们的江河安澜与生态底色。如此,禁令才能从“纸上规定”,变为“现实屏障”,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