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中安时评:编制≠护身符!从严管理让“躺平者”无处可躺
2025-11-05 08:23:16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735

公务员旷工也能被辞退?怎么和想象中的“稳定工作”不一样啊?近日,湖南、贵州两地曝出公务员因连续旷工超15日而被辞退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本是公务员管理体系中的常规操作,却成为新闻、上了热搜,说明啥?

是对公务员队伍严格管理的期待。长期以来,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只要“上岸了”就高枕无忧。少数公务员自身也认为“进入体制内”就可以躺平,实现“旱涝保收”。而登上热搜的辞退新闻恰恰冲击了这种认知。

在当下劳动关系中,连续无故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者,在绝大多数企业、机构和组织中,都会被辞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列举了5种辞退情形,包括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不胜任现职又不接受合理安排、拒绝机关工作调整、不遵守法律和公务员纪律,以及连续旷工或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等。

在2020年中组部修订的《公务员辞退规定》中,辞退情形包括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称职、不胜任现职且不接受其他安排、旷工连续超过15个工作日等五种法定情形。

实际上,任何职业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纪律红线。公务员被辞退也不是“新鲜事”。在此之前,国家税务总局新化县税务局、江西金溪县委组织部也曾发布公告,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辞退、解聘。

这是对公务员群体担当作为的要求。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人民公仆,其工作的“稳定性”应是建立在“责任心”的基础上。

近年来,除了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的极端情况,人们鲜少听闻公务员“被辞退”的公开案例。这种认知偏差逐渐固化为一种误读:“只要不犯原则性大错,就能安稳‘躺平’。”

俗话说,吃公家饭就要受公家管。公务员岗位不是“避风港”,也不是“安乐窝”。出工不出力、“摸鱼”混日子、长期“缺勤”甚至玩“失联”等,同样有丢饭碗、被下岗的风险。“因旷工丢岗”的鲜活案例,正是对这种误读最有力的“纠偏”。

一系列辞退案例引发热议,正是因为它打破了“公务员不会被辞退”的迷思。让法律条文长出“牙齿”,让制度执行不打折扣,才能筑牢公务员队伍的责任根基,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这是对公务员退出机制落实的反馈。健康的公务员体系,既要有畅通的进入渠道,也必须有严格的退出机制。

当前,随着公务员管理考核机制不断完善,“能上能下”不断推进,“铁饭碗”正在变“陶瓷碗”,端得稳也摔得碎。从管理学逻辑看,这既是对失职人员的直接警示,更是对公共岗位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权责对等”的基本管理原则。

工作不是“铁饭碗”,责任心才是“金饭碗”;法律不养闲人,制度不护懒人。进公务员队伍不容易,当好公务员更不容易。公务员被辞退上热搜也再次说明,“想混日子行不通了”正在从舆论呼声转变为制度现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