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宛新平:“练内功、蓄势能”,开放江淮面朝大海
2025-04-29 08:57:48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91

“进出口总额增长13.1%,出口增速达17.3%。”触摸安徽今年首季外贸脉搏,强劲跳动、表现亮眼,跑出“开门红”。

“皖品”出海,“优品”入皖,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安徽经贸循环为经济强劲蓄势,“超预期”成为了“皖经济”的鲜明特点。

“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对安徽开放发展寄予厚望。

实际上,“开放”这一子,党中央对安徽始终精心谋、精准落。从“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安徽不仅要挺立在开放的潮头上,更需发挥好自身的“接口”作用,更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面朝大海。

因此,拉高标杆,超越更多沿海“优等生”,走出独具安徽特色的开放之路,成为全省上下的“必答题”。

内陆省份谈开放,面临的难题自然会更多。具体到安徽,不靠海、不沿边,走好开放之路,打造开放高地,并非易事!

再难的路,只要方向对,矢志笃行,终能抵达!

世界制造业大会“一呼百应”,投资安徽行吸引更多“皖粉”,“海客圆桌会”打开新的合作空间……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安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做大“朋友圈”,开放路子越走越宽广。

谋开放,就要跳出安徽谋安徽。扬皖所长,主动“融”进去,与沪苏浙携手,抢抓“家门口”的开放大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激荡开放强磁场,释放“1+1+1+1>4”区域动能。

以长三角为支点,更多“皖企”向海而兴、借船出海,在国际市场中锤炼自身、站稳脚跟。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有人问,安徽为啥“汽”宇轩昂?

答案很“实”——离不开当地深厚的工业底蕴,以及日积月累的“内功”锤炼。做强产业链,上下游密切配合,不出省就能整车在皖下线。

在开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如今,“皖企”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足见,闯“蓝海”,首先要做强自身“智”造,强内功是第一位的。

练强功力,才能更好向海而兴!何以“更好”?各地都在深思,积极探索,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虽说世界市场广阔,但做到“出海”产品广受消费者欢迎,并不容易,没有过硬的品质、出众的“表现”,难以立足。

今天的安徽,既抓外面的市场,更开拓内部空间。走进安徽,外企项目对接会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外资落户安徽、加码投资。

嗅觉灵敏的“老外”为何钟情于安徽?理由固然有很多种,而最关键的,还是看中了安徽的市场潜力。市场是最紧缺的资源。在皖,不论是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培育,还是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出众”表现,都是吸引外资的强磁力。去年,安徽实际到位外资近190亿元,增长超过30%,“投资安徽行”落子有声。这样的数据,本身自带含金量。

引资难,引才更不易。相约安徽,近悦远来。不论是产业园区,还是安徽自贸试验区、大街小巷,或是投资场域,“洋面孔”越来越多。“海归”增多,青年人才竞逐江淮,看中的就是安徽不负每一张“信任票”。比如,外国科技人才来皖可享“直通车”,海外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有了“绿色通道”……安徽以开放的胸襟广纳四海之才,这样的双向奔赴,怎能不倾心?

制造业大省、科技大省、人才高地……每当这些标签与安徽联系起来,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开放”。安徽之所以能一次次突破自我、“跳起来摘到更大的桃子”,核心密码就在于强练内功、积蓄磅礴势能。

开放包容的江淮,拥抱世界的同时,也赢得世界更多的“转身”。挺立时代潮头,开放江淮练内功、蓄势能,击楫中流逐浪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