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10:41:21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342 |
每逢周末,在小池镇的阡陌小道上,总能看到村医们忙碌而坚定的身影。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入户随访”,奔走在村组之间,用专业的服务和贴心的守护,为村民牢牢筑起一道健康防线,成为乡亲们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周末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小池村的村医马力已走进了村民老黄家的大门。“黄伯,睡眠怎么样?头还晕不晕?”一进门,马力便熟络地打着招呼,利落地从随访包中取出血压计。80多岁的黄义明老人患有高血压已30多年,是马力长期追踪的重点对象。他仔细地为老人卷起袖子,缠好袖带,专注地测量血压。“还是有点高啊,黄伯,药还得坚持吃。如果如果感觉头胀、心慌要马上休息,随时给我打电话。”马力温和叮嘱着,记录下数据。紧接着,他的目光转向黄义明的儿子黄道中并展开测量,他是四年前在一次随访中筛查出来的高血压患者。为了不耽误黄道中白天务工,马力总是选择清晨或夜晚上门,每一次精准的测量、每一次细致的问询,滋养着这对父子的健康意识,也传递着质朴的真情关怀。
“马医生经常上门量血压测血糖,尤其我老父亲80多岁,他经常来像我们上班不在家他就晚上来,给我们提供了不小的帮助。”村民黄道中告诉记者。
“我们利用村民的空余时间,上门开展慢病随访监测工作,随访时会细致监测血压血糖血氧,询问症状与用药情况,提供饮食运动指导,希望通过监测,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小池村卫生室主任马力说道。
当马力穿梭在小池村的乡道上,小池镇其他村的村医们,脚步同样坚定。白沙村卫生室的何威和葛张燕这对夫妇村医,便是其中动人的一例。因医学结缘的伴侣,25年来始终坚守在乡土医疗一线。清晨的薄雾或傍晚的霞光里,常常能看到他们背着药箱的身影:多数时候,他们各自穿梭在不同的街巷,为散居的村民服务;而遇到需要集中随访的片区或多户家庭,两人便默契地汇合,并肩同行。无论炎夏酷暑还是数九寒天,他们的足迹深深印在田间地头。那份相互依靠、彼此支撑的坚守,早已成为村民心中最踏实的依靠。“和喜欢的人一起做喜欢的事,我觉得太幸福了。”何威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夫妻俩扎根乡土的情怀。
从马力与黄氏父子的医患情深,到何威夫妇的携手同行,正是小池镇全体38名村医利用周末开展“入户随访”的生动缩影。面对辖区内老年人口众多、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基数大的现实挑战,村医们将周末设定为“随访攻坚期”,他们深知,唯有利用村民普遍在家的周末时间窗口,才能实现“不漏一户、不少一人”的精准健康管理目标。村医们自愿牺牲休息时间,让专业服务深度契合村民的生活节律,在患者最方便的时候,带着专业的测量设备和贴心的健康指导来到身边。这种“送医上门”的模式,成为筑牢防止小病变大病的关键“第一道堤坝”。村民们对此感触尤深,儿女们在外务工,最牵挂家中老人的身体,如今这份牵挂总算有了“归宿”,他们直接联系、询问村医,村医也会主动将老人情况告知子女。原来,周末随访守护的,不仅是老人的健康,更是远方游子的心安,以及那份流淌在乡间、日益深厚的信任与感动。
如今,小池镇38名村医用脚步丈量出的这条周末随访路,已为基层群众的健康编织起一张坚实的防护网。这背后,是医者仁心的朴素情怀,更是一个健全高效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生动实践。这条通往健康的“最后一公里”,因为村医们的执着坚守与倾情付出而变得愈发畅通、温暖。
“小池镇中心卫生院已为辖区的5773名慢病患者建立建档档案,组建多支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定期入户随访,提供健康指导与用药建议。目前患者规范服药率显著提升,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下一步将完善分级诊疗转诊机制,引入智能检测设备,开展健康宣教,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小池镇中心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严渊说道。(记 者:王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