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3 10:08:59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02 |
近日,广东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得强制购买校服”“坚决制止高端化、奢侈化”等核心要求。这一政策犹如一声春雷,在教育领域掀起波澜,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校服管理的规范化改革,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反思与回归。
长期以来,校服采购中的“隐性强制”现象饱受诟病。部分学校以“统一管理”为名,行“利益输送”之实,甚至出现代理商向教师返点、一套校服利润高达数十元的灰色操作。这种变味的校服采购,不仅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更滋生了教育腐败的土壤。广东省此次新政明确“两个自愿”原则——学校选用校服需三分之二以上家长同意,学生和家长可自行选购制作,从制度层面打破了利益链条。以非城镇学校为例,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的规定,更是精准回应了农村家庭的实际需求,避免了“一套校服吃掉半个月生活费”的尴尬。
曾几何时,校服从“青春符号”异化为“身份标签”。某些学校为追求“高端化”,推出千元校服套装,甚至出现印有名校LOGO的联名款校服被炒至数千元的荒诞现象。这种畸形的消费导向,不仅背离了校服“实用、耐用、经济、舒适”的基本定位,更在校园内悄然滋生攀比之风。广东省新政明确要求“坚决制止高端化、奢侈化”,并规定校服款式小学6年、中学3年不得更换,从源头上遏制了“校服年年换、家长荷包扁”的乱象。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特别强调校服设计要“突出育人功能,贴近地域文化”,这一要求将校服从商业符号重新定义为文化载体,让校服真正成为流动的教育元素。
校服管理之乱,根源在于监管缺位。过去一些地方通过“定点采购”“地方保护”等方式干预市场,导致校服质量参差不齐、价格虚高。广东省新政直击痛点:严禁设置备选库、名录库,禁止地方保护主义,要求各级教育部门不得直接参与采购。同时,政策创新性地引入“双送检”制度,要求供货企业与采购单位分别送检,并明确检验费用由学校承担,这一举措为校服质量装上“双保险”。更值得点赞的是,政策要求选用组织中家长和学生代表占比不低于80%,将监督权交到利益相关者手中,构建起“阳光采购”的长效机制。
在环保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校服管理同样需要绿色思维。广东省新政提出探索“以旧换新、以小换大”的回收机制,这一举措既符合“双碳”目标,又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事实上,已有地方通过小程序实现旧校服折现抵扣新衣费用,这种创新模式值得推广。此外,政策要求校服面料使用天然环保纤维,坚决杜绝劣质校服流入校园,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校服全生命周期。从“一穿了之”到“循环利用”,校服管理的绿色转型,不仅是资源节约的体现,更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实践。
校服虽小,却承载着教育公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重价值。广东省的新政以问题为导向,以制度为支撑,为全国校服管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期待更多地区跟进,让校服真正成为“穿在身上的教育”,在守护教育本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