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1 08:55:42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513 |
在刚刚落幕的安庆市青少年戏曲小梅花电视竞演中,新城三小派出的七朵“小梅花”凭借在《天仙配•鹊桥》剧目上的精彩演绎,以9.91的高分荣获集体项目第一名。这是继2024年该校黄梅戏节目《打猪草• 对花》获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小梅花奖后,在黄梅戏传统教育领域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从“菜鸟小白”成长为“黄梅戏骨”,从“艺术教育荒漠”蜕变为“传统文化绿洲”,新城三小的广大师生们以革故鼎新的专业精神和勤勉务实的工作态度,让以黄梅戏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精髓薪火相传。
4月9日,当记者见到刚刚载誉归来的新城三小黄梅社团小成员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马不停蹄投入到了新一轮曲目训练之中。既得荣誉已成过去,接下来他们即将迎来国赛考验,因而保持常态化的训练频次和强度,巩固现有成果,弥补过程缺陷对这些孩子来说至关重要。暮春时节,下午的室内气温已突破30摄氏度。在挥汗如雨的操练过程中,来自该校501班的石忱楠很快就抓住了记者的眼球。她身段虽小,但语调字正腔圆;一招一式的动作,也颇有专业演员的气质。在指导老师眼里,她是极具戏曲表演天赋的小小少年,因而一到大赛,石忱楠总能被委以重任,而她也总能不负众望。2024年三小选送的《打猪草 • 对花》节目中,她担当的就是主角,最终为获得“小梅花奖”立下了汗马功劳。训练间隙,也许是见惯了大场面的缘故,活力十足的石忱楠面对记者镜头没有丝毫紧张畏惧之感,她道出了自己有幸与黄梅戏结缘背后鲜为人知的小故事:“三年级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了高年级姐姐们的(黄梅戏)演出,我觉得他们的妆容,还有戏服都很好看,唱腔也很好听,在四年级的时候,我报名参加了黄梅戏的小社团,然后就入选了《鹊桥》的小团队。”石忱楠饶有兴致地回忆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要在数以千计的学生当中,将石忱楠这样的天赋少年挖掘出来,仅凭幼小个体内心的一腔热情,恐难逃“泯然众人矣”的尴尬结局。而培养一批专业能力过硬、并且具有“相马识才”眼光的“伯乐”,才是成就“理想照进现实”的关键一招。学校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之前,艺术教育资源短板十分明显,突出体现在专业教师队伍、功能性场地建设缺位,跟城区其他兄弟学校相比,这一软、一硬两大支柱领域的劣势,让新城三小的素质教育水平始终位于落后位次。学校上下普遍意识到,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大背景下,长此以往,必将丧失学生家长的信任,三小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也就是在同一年,新城三小搬迁新址的规划正式落地。历史的机遇幸运地降临在了“三小人”身上。校领导班子由此痛定思痛、科学谋划,利用“戏曲进校园”的契机,决定将黄梅戏这一安庆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形式吸收引入,加以传承,作为学校打响艺术教育、素材教育翻身仗的首要突破口。为此,学校利用“外引内培”的方式,引进一名专业黄梅戏教师常驻,同时充分利用现有教师队伍资源,结合专业相近的原则,精心挑选三名年富力强的青年音乐教师跟班学习黄梅戏表演所必备的唱腔、动作、妆容、发饰、服装等环节,在短时间内迅速组建起了一支靠得住的专业人才队伍。
新城三小音乐教师韦文娟说:“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黄梅戏虽非所学专业,但通过向专业老师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将黄梅戏由浅入深,真正地渗入到我们新城三小每一位学生心目当中,因为传统文化是最治愈人心的。”
2019年,在全市考核中,新城三小凭借优异的成绩,被正式评定为安庆市黄梅戏进校园特色学校。2022年9月,随着新校区竣工并投入使用,制约黄梅戏教学升级的最后一块短板——硬件设施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学校的黄梅社团终于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如今,除去社团活动时间外,从三年级开始,每班每周都能拥有一节单列的黄梅戏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当孩子们把黄梅戏韵脚写进作文,用戏腔翻唱流行歌曲时,传统文化传承已不再是沉重的使命,而成为了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自觉。近年来,新城三小始终坚持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特色办学的核心内容,在黄梅戏教育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其外延,相继将经典诵读、灯谜文化、风筝文化引入到课后延时服务之中,让广大学子零距离接触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由此在幼小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传统文化教育在这里呈现出厚积薄发、生机勃勃的景象。
“新城三小一直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内容,学校每年在黄梅戏教育上投入都达到数万元。下一步,我们将在黄梅戏教师队伍建设、课后社团优化以及黄梅戏教学正常开展方面进一步着力,我们的黄梅戏教材也正在编写之中,它的成功也将为我们的黄梅戏教学正常开展奠定基础。”新城三小教导主任顾杨春展望道。(记者:吴光磊 姚权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