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5:56:26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072 |
从少年学艺到中年漂泊,再到晚年重拾篾刀,天华镇马庙村老篾匠朱承火用一生的坚守,让濒临消失的竹编技艺焕发新生。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匠人的传奇,更是一曲关于热爱与传承的乡村赞歌。
清晨的天华镇马庙村,薄雾轻笼,竹影婆娑。64岁的朱承火早早起身,坐在自家小院,手中的篾刀熟练地削着青竹。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落,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双手,见证了半个世纪的竹编岁月,也承载着一段关于坚守与热爱的故事。
12岁那年,小小年纪的朱承火就拜师学艺,成了一名小篾匠。那时的竹编行业兴盛,家家户户都用竹篮、竹筐、竹席,篾匠是受人尊敬的匠人。然而,学艺的日子并不轻松,手常被锋利的竹片划出血口子,冬天竹条冰凉刺骨,夏天竹屑扎得浑身发痒。但朱承火从未退缩,日复一日的练习不仅磨炼出他精湛的技艺,也让他的双手结满了厚实的老茧。
20世纪90年代,塑料制品席卷市场,曾经红火的竹编行业日渐萧条,许多篾匠被迫改行,1993年,为了生计,朱承火放下篾刀,踏上下海打工的路。这一走,就是17年。
2010年,朱承火回到故乡马庙村。当他再次触摸到家乡的竹子,闻到那熟悉的竹香,他决定重新拾起篾刀,但这一次,他不再仅仅编织日常用具,而是尝试创作更具艺术价值的竹编作品,他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结合,编织出精美的花器、竹编草帽、彩色食品盘等各种精致而朴素的工艺品,让古老的竹编焕发新生。
他的作品渐渐受到关注,但真正让他“一炮打响”的,是2018年底的两场盛会——天华镇2018年双十一“中国花亭湖(天华)金秋竹文化节”和弥陀镇2018年12月“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他的竹编作品在展会上惊艳亮相,吸引了无数目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订单纷至沓来,沉寂多年的竹编工艺重新焕发生机。村民王学明说:“我在马庙朱师傅家买了很多篾货,用了好几年了,现在都还好用,也不伤手,篾子比较细嫩,现在我家也存了很多货在家,以后朱师傅年纪大了,做不动了,我也还有得用。”
这番话,既是对朱承火手艺的肯定,也透露出人们对传统技艺逐渐消失的隐忧。然而与打开销路相比,朱承火最在意的却是让竹编技艺传承下去。朱承火深知,竹编技艺不能断在自己手里。在推动竹编工艺传承的道路上,朱承火不仅专注于研究创作,还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竹篾匠,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年轻人,希望这门古老的手艺能够后继有人。这些年来一共带出过五位徒弟,并且徒弟们不负所望,如今仍在坚守这门手艺。
老骥伏枥,匠心永恒。尽管年事渐高,朱承火依然每天早起,坐在院子里编织,他的作品越来越精致,甚至被很多收藏家青睐。朱承火感慨道:“纯手工是机器永远代替不了的,我喜欢做手艺,我喜欢做篾匠,我非常热爱做篾匠,祖宗传下来的就是要把它传承下去。”
夕阳西下,竹影斜映在小院里,朱承火依然用布满老茧的双手,编织着属于乡村的记忆。他的故事,是无数传统手艺人的缩影,他们用双手守护着文化的根脉,用匠心诠释着坚持的意义。或许,在工业化的浪潮中,竹编这样的老手艺终将面临挑战,但只要还有像朱承火这样的人在,这些技艺就不会消失。它们会像竹林里的新笋一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刘 鑫 徐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