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徽喜鹊漫评】1+1+1+1为啥>4?
2024-06-07 08:15:30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663

20240607081910397_rhVLAb1u.jpg

如何聚力进?共谋改革“一盘棋”

“1+1+1+1>4”,这个不等式,在数学运算中并不成立。若将其放置到长三角地区的语境中,便是对这片活力沃土“融合效应”的形象描述。

“融合效应”哪里来?关键在下好发展“一盘棋”。

夏风拂面,温州盛邀。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如约而至,在浙江省温州市拉开帷幕。

一年一度,轮流主办。三省一市主要领导“面对面”,在思路碰撞中找“棋眼”,在谋划未来中布“棋局”,于形成共识、签约合作中共同答好长三角“1+1+1+1”为啥大于4之问。

长三角,每个“1”都举足轻重,各展其长,优势互补,才能共同推动区域繁荣发展。

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历程中,由曾经的“旁听生”身份起步,历经“插班生”的蜕变,如今成为“正式生”,始终保持着“快人一步”的奋进姿态,尽显“上进生”的风采。

一路走来,身份与状态的转变,关键在于安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坚实行动,巧妙地运用改革的手法“解题”“破冰”。

每年安排资金支持皖北打造“6+2+N”承接产业转移平台,支持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加快建设;与浙江、江苏两省达成水生态环境上下游补偿机制;实施“551”重点工程建设和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推动省内高校与沪苏浙优质高校全面合作,构建一流学科联合体……从无到有,从“0”到“1”,安徽政策不断“上新”,改革迈出稳健步伐。

主动靠上去、真心融进去。安徽抓住改革的关键项,种好“试验田”,用改革手笔打通“任督二脉”,既做好“自己的事”,更做好“共同的事”,不断从“有界”走向“无界”,从“向内”走向“向外”,在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中注入了不可或缺的安徽动力。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个善改革的安徽,正有力“反哺”着长三角这片活力沃土,不断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惊喜。

向未来,长三角如何聚力进?安徽坚定作答:改革是关键驱动力。对此,安徽省委的施策方向无比清晰——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强化制度创新集成,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和顺畅流动上实现新突破。

向“制”要动力,安徽不断打出政策对接、产业协作、交通互联等“新攻势”,深度释放着空间优势、制度优势和市场潜力。

发展不止步、改革不停顿。从摁响改革春雷的小岗精神,到新征程上激荡敢闯敢试的改革气概,“破冰”的先导作用在安徽持续放大。

一体联动,巨龙飞舞。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凝心聚力再出发。在“温州之约”的见证下,长三角“1+1+1+1>4”的“融合效应”愈发凸显,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崭新气象,正蓄势待发,呼之欲出。

20240607081910398_fvZyl7gp.jpg

 

动能何处来?下好创新“先手棋”

“新”意涌动,动能澎湃。

12分钟,温州的轴承、上海的控制器、宣城的外壳、苏州的谐波减速机等,精准集成为一台“全长三角造”工业机器人,走下产线;

日前,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露面”,28家实验室同心育“芯”,以科技赋能大国粮仓建设;

纵观G60科创走廊,从上海松江发源,“链”起三省一市九城的16个产业联盟、12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创新要素高效对接、加速涌动;

……

长三角何以“新”?联合创新、彼此成就!

一片黄金地,好汉三个帮。向“新”出发,离不开“三省一市”牵紧手、共攀登。也正因此,创新关键词成为了一年一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碰撞和谋思的关键“靶心”。

“谱写长三角一体化新篇章,勇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本次座谈会的主题深蕴意涵。当好“先行者”,创新当先行。

创新强劲活跃是安徽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们看到,在长三角科技创新的版图中,安徽正积极扮演“先行者”的角色,致力于推动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进程一路向前。

从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到举全省之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再到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第一动力……这些年来,安徽争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推动“科技+产业”频繁“出圈”,力促芯屏汽合换道超车,汽车“首位产业”轰出催人奋进的“推背感”,培育而成的科技创新“栽树工程”绿树成荫,创新这盘“先手棋”在皖越下越有节奏和深度。

“科里科气”,合肥人的最新口头禅,科创气息城里城外无处不在;皖江明珠,创新之城,芜湖正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城市……江淮大地,“新一线城市”、新科技之城拔地而起,在长三角的“拼图”里,来自江淮的创新动力举足轻重。

创新迭代,产业升级,企业是“主力军”。在安徽,几乎每1天就有1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生。从深耕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到灵活自由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到身怀独门绝技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安徽把最大的政策让给企业,把最大的便利让给创新,用“舍得”换来创新“家底”更殷实,在长三角形成了显著的优势企业集聚效应。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创新链的另一面,是人才链。如果没有人才支撑,创新就失去了基础支撑。

“我们科技企业现在不缺钱,就是缺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企业“成长的烦恼”,安徽深懂。

有呼必应,有求必应!对企业引才实行“一企一策”,拿出真金白银帮助企业破解高端人才引进“瓶颈”。芜湖的“紫云英人才计划”,滁州的“满天星人才计划”,安庆“宜城精英人才计划”……向“智”借“力”,揽人政策比比皆是,创新安徽渐入佳境。

触摸长三角,创新脉搏强劲跃动,国之重器之多、科创成果之丰,令人振奋,也催人奋进。今天,长三角三省一市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创新跨越的安徽,成为这一“火车头”当中的强劲引擎。

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没有局外人,每一个“成员”都肩负着推动创新的重任。

创新安徽,“徽”动未来。安徽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肩负创新之责,持续扬皖所长,将科技创新的“最大变量”转变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期待创新的“皖动力”更强更足。

20240607081911399_ooZriTOr.jpg

 

何以立潮头?攥紧开放“金钥匙”

“在长三角落户的企业家是很幸福的”。企业的幸福感,就是区域的竞争力。

站在长三角可全景望世界。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视野不仅在长三角,更在全世界。每一次共识的形成,都推动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拥抱全球、拉近世界,让长三角成为融入世界的重要“桥头堡”、关键桥梁纽带。

谈起开放,靠海沿边的地方自然有着“近水楼台”之便。长三角区域中,安徽不靠海、不沿边,“两不靠”的安徽,要打好“开放牌”,在长三角地区做到与其他省市同步调,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开放场景中的“安徽现象”吸引眼球。去年,安徽进出口总额增长7.8%,今年一季度又增长8.6%。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三样”出口领跑全国,更多皖产优品乘风破浪、扬帆出海。

皖品“走出去”,投资“引进来”,作为内陆省份的安徽,开放提速,广“链”世界,叩开了一扇扇“机遇之门”。

市场好不好,企业的嗅觉最灵敏。大众集团将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安徽,并不断追加投资;美国康宁把安徽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产品门类最多的生产基地之一……全球500强企业中有92家落户安徽,外资企业近5000家。

投下真金白银,憧憬广阔未来,来自世界的一张张“信任票”,一次次“踏皖行”,见证着安徽的“强磁场”。

行走在长三角,一个感触,焕发很多人的共鸣:“这些年,合肥乃至安徽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包容,逐渐散发出与江浙沪相同的气质。”

长三角,辐射全国,联动世界,互为一体。“三省一市”各有各的“长”,出口世界、拉动投资、吸引人才,既有合作的广阔天地,也有良性的竞争场景。与江浙沪同“气质”,“合作+竞争”良性互促,安徽不仅为自身带来了繁荣,也让世界更加感受到长三角的独特“磁力”,赋能这一开放区域竞相在“潮头”涌动。

如今,俯瞰长三角,46个开放口岸星罗棋布,港口码头昼夜繁忙,大街小巷“洋面孔”越来越多,生机勃勃的长三角,不仅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创新的“潮头浪尖”,更成为开放的机遇热土。

何以久立潮头?当攥紧开放这把“金钥匙”。借东风、搭平台、抓机遇,拥抱天下客,安徽勇闯天涯,当以更大的世界眼光叩响更广的开放之门。

“来时路”中启迪着经验——“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奔赴的背后,是政府的理念升级、视野打开。

省委领导带着企业走出国门谈合作,给足政策支持企业出海做生意,海客圆桌会凝聚世界共识,合肥聚力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自贸试验区不断开启“破冰之旅”,中欧班列等一批开放大平台大通道不断搭建……正是靠着一双双“有为之手”,安徽持续做优服务,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凭着一颗诚心吸引海内外人才和企业安家落户。

实践充分证明,哪里开放生态好,哪里就聚集优势要素,哪里就出生产力。置身长三角35.8万平方公里的每一片土地,都可切身感受到开放的“磁场”。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为新起点,共同为开放搭台,三省一市责任在肩,尤须乘势而上,久久为功。

立足全局、扬皖所长,借长三角的“东风”、搭一体化的“快车”,发力强化产业双向开放、拓展国际贸易空间、提升开放平台功能,安徽的开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20240607081911400_BgFQraL9.jpg

 

如何圈幸福?为民之心“千钧重”

民生项目“一子落”,幸福场景“全盘活”。

区域板块的“相加”,归根结底是“民心”的“相融”。在长三角地区,“双城记”生活成为常态,人们像候鸟一样的跨城市工作、生活,不再稀奇。

家在无锡,人在合肥,因为跨区域创业,这些年,与朋友联合创业的陈坚像一只候鸟一样辗转于两地,一周一个来回。如今,像他一样过上“双城生活”的“长三角人”越来越多。

不少人说:长三角越来越像是“一座城”。三省一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一座城”的背后,是长三角生活更加便利化的最直接写照。

人们跨区域流动,扎根异地工作生活,既心追“梦和远方”,更关注眼前当下,每天面对的是再现实不过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跨地区看病就医、医保结算、住房保障、送娃上学、证件办理等,桩桩件件都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迎着民生需求上,把“高质量”和“一体化”贯穿到民生工作主线,安徽出真招、见实策,让生活“同城化”“品质化”,将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打通制度“壁垒”,促进彼此“互认”。从加强与沪苏浙联动,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联合上线148项服务,实现37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到打通区域隔离,推动只进一扇门,关键小事跨域办理;再到激活数字资源,以更多的“屏对屏”替代跨时空的“面对面”,与沪联合牵头推出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安徽聚焦长三角一体化推进过程中群众关切的就业增收、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民生大事,不断延伸民生互惠“半径”,推动居民服务“一卡通”实现更多“同城待遇”。

进一扇门,办四地事;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个个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将长三角民生幸福圈越做越大。

细细看,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实现便捷办理,每一招都切中群众期待,消除“长三角人”在异地工作、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一招一式直抵心灵。

“一卡”畅游长三角,“同城待遇”可感可及,长三角“幸福圈”越来越大,安徽致力于推动民生共享不断取得新突破,在民生领域形成更多有显示度、感受度的标志性成果,这,便是可感可及的“安徽温度”。

民生工作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脚步持续加快走深,可以预料,人们对长三角“同城待遇”的期待也更高。

何以回应新期待?唯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边,聚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说一件、做一件、成一件,加快应用场景建设,把点上的民生诉求变为面上的民生工程,加快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

“双城”生活,渐渐成景,一颗为民之心“千钧重”。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民生工作尤须浓墨重彩来书写。

民生分量在安徽沉甸甸,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期待全省上下进一步聚焦群众关切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新期待,加强民生领域跨区域保障,打破跨省服务行政区划壁垒,“上新”更多服务新场景,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输出更多的安徽经验、江淮样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