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时节,走进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刘畈乡,满山翠竹泛新绿,新笋悄悄地拱开土地,露出可爱的尖尖角。在刘畈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造林大户”刘伟正在自家的竹笋加工厂为鲜笋加工做准备。旁边,同为“造林大户”的刘海峰则在自家竹子加工厂忙着收购毛竹、加工毛竹。
刘伟和刘海峰忙碌的新产业,原料皆取自刘畈乡漫山的竹林,这是他们为消灭芭茅山造的林。风雨十余载,荒山终成林,生态和经济效益凸显。
刘伟清晰记得,2013年他刚回乡时,刘畈乡漫山遍野都是芭茅。彼时的刘畈乡,一到夏天,满山都是草,被人戏称为“草原”。而一到秋冬天,芭茅枯萎,遇明火就着,便成了森林火灾的头号隐患。每年一到防火期,恰逢赶上农忙季节,野外用火行为频发,加上受农村习俗影响,祭祀焚烧屡禁不止,山场小火不断、大火常发,芭茅山越来越多。刘畈乡14余万亩山场中,就有近5万亩是芭茅山。

2013年,太湖县林业局在芭茅山集中连片的刘畈乡、弥陀镇等乡镇先行探索,教授林业企业、造林大户种植油茶、毛竹消灭芭茅山。在外漂泊多年,刘伟想回乡谋一份稳定事业,他便投身到了造林中。他先承包100多亩山场种了油茶,油茶投资大、见效慢,他又贷款30万元,从浙江引进了产笋的雷竹苗,发展了680亩雷竹林。

2017年,在林长制改革启动后,太湖县将芭茅山改造作为林长制“增绿”行动的主战场和突破口,扎实开展“消灭芭茅山三年行动计划”。作为消灭芭茅山的主战场之一,刘畈乡立即动员刘畈乡人民向荒山进军,决心举全乡之力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山上再造一个新刘畈。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加入造林中,在芭茅山上种下毛竹、油茶、杉木、马尾松等,三年内消灭芭茅山面积4.88万亩。“林长制实施以来,刘畈乡新增造林主体86家,其中有6家省级龙头企业。”刘畈乡林业站站长方磊介绍,刘畈乡现有毛竹基地16195亩,油茶基地21452亩,水果等经济林862.9亩,毛竹、油茶等已成为刘畈乡的主导产业。
作为造林的首批响应者,刘伟承包的1800亩山场,种植的雷竹、油茶皆已成林,并开始产生收益。“2021年我就开始采收雷竹笋,卖到浙江、河南、上海等地,2023年卖了10多万斤鲜笋,收获30多万元。”刘伟说,竹笋的产量每年都在增加,预计2024年能采收四五十万斤鲜笋。看着家乡的竹林越来越多,刘伟还建起了竹笋加工厂,收购村民家的毛笋、春笋,“我在周边设了10个竹笋收购点,预计2024年要加工几百万斤鲜笋。”此外,刘伟每年还能采收几万斤油茶籽,他将油菜籽加工成山茶油售卖,2023年卖了40多万元。

刘海峰承包7000多亩荒山种植的毛竹、油茶和杉木也已成林。为将毛竹资源“变现”,他创办毛竹加工厂,将毛竹加工成竹条和竹片等半成品售卖。如今,他的加工厂每年能加工毛竹7000余吨,年产值达600多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荒山绿化成林,不仅消除了火灾隐患,还让当地村民有了致富产业。村民流转山场有收益,在山场务工有收益,卖竹子和竹笋也有收益;林农除了等油茶、毛竹、杉木等树木产生效益,还在林下养牛、养鸡、种药材等,发展起林下经济,达到以短养长的效果。而今的刘畈乡风展绿海如画,林间气象万千。作者:查灿华 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