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4 12:01:45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4332 |
干净的街道
整齐的绿化带
多彩的文化墙
宽敞的文化广场齐全的健身器材……
行走在太湖县北中镇马嘶村一幅宜居宜游的乡村美景正徐徐展开看着家门口的风景越来越美村民们切身感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地处太湖县西北角、大别山余麓的马嘶村,与望天村、宝坪村相邻,为皖鄂两省三县连接点,曾几何时,这个形似罗盘、状如盆地、云雾缭绕、风光绚丽的宝地曾承载着几千年的岁月流转,风华盛极一时。清代嘉庆时期的太湖状元赵文楷把它描述为“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传说,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带兵经过此地,坐骑突然腾空惊叫,朱元璋回头一看后有追兵,便弃马潜藏,躲在一家铺子的仓库里,待追兵走后,才又骑马赶路。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天子,便将朱元璋避难的铺子改称为“马嘶铺”。自明清以来,贯穿原望天乡的马嘶铺一直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并且成为太湖县赫赫有名的五条古道驿站之一,地理位置优越。
近年来,9.2平方公里的马嘶村从“打造深山明珠,建设秀美马嘶”为目标,通过美丽庭院打造、村庄绿化提升、村内水系改造、景观小品建设、村道路面硬化等,取得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
多元经济“强起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马嘶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产业兴则乡村活”马嘶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永忠说,没有好的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就缺乏生命力。
前几年,马嘶村还是全县有名的经济弱村,负债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很低,当时该村还没有自己的党员群众活动中心,租用原望天卫生院的房子作为办公场所。
没有集体经济,就不能给群众带来真正的实惠,吴永忠和村干部们下决心,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为达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马嘶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抓产业、抓就业、抓人居环境,对接村内龙头企业,优先安排本村就业人口328人,其中已脱贫户60余人。
60多岁的吴承月是马嘶村龙山组原贫困户,从前外出打工受伤,落下残疾病根,一家人生活压力非常大。吴永忠知道后,把他安排在永康茶叶公司工作,一个月收入达3000多元,为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多亏了村干部帮忙,帮我找到一份工作,现在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很多。”吴承月满怀感激地说。
除此之外,马嘶村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茶叶育苗30亩,每年培育600多万株茶苗,按照一定的成活率测算,每株茶苗市场价格0.21元,一年培育茶苗毛收入达40多万元,扣除平时用工、管理等相关成本,村级集体经济可实现纯收入20余万元。既帮助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又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马嘶村把茶叶发展作为“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全村共有茶园近1200亩、农民茶叶专业合作社3家、机械化茶叶加工厂3家,年加工茶叶3000多吨,总产值4000多万元,户均茶叶纯收入5000元以上。同时,大力发展高山药材种植,现任村干胡知富有着从事种植灵芝10余年的技术和经验,带头发展灵芝大棚15亩,年毛收入达25万元,带动家门口劳动力20余人就业。同时,还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业,现有太湖县盈收、清水滩2家蛋鸡养殖企业,鸡苗存栏5万羽,年产蛋量800吨,总产值500万元,每个鸡场纯收入达30万左右。还有鸡窝冲高山散养黄牛80余头,河西黑石崖母猪繁殖60头等生态林下养殖经济。
村子不但要富起来,还要美起来。
每天早晚,马嘶村龙山组65岁老人吴合德都会到马嘶河堤边新建的文化长廊里转一转。谁曾想这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化长廊,以前家家户户种菜园,臭气熏天。“现在种了花草,修了亭子,安了景观灯,每天到这里休闲散步成为我们最高兴的事。”吴合德高兴地说。
一路走过,你会发现不仅仅这几个组,整个马嘶村都焕然一新。村民用画笔赋予了墙面新的生命,马嘶文化特色、乡风民俗、美丽乡村等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
同时,全村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全覆盖,村民如同市民,出行、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十分方便,村民生活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乡风文明“旺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美丽乡村建设,“三分建七分管”。马嘶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切实加强严格管理,坚持以党建为统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以创建文明村为抓手,实行村干包组、农户 “四包”:即包环境卫生、包绿化养护、包建筑管理、包乱堆乱放,坚持每天组长巡查一遍,三天村干检查一遍,生产组评比一遍,做到建好一处、带动一片,不断提高村民思想境界,塑造马嘶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