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太发〔2018〕1号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2022-06-17 15:16 阅读次数:1692

太发〔2018〕1号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单位:

现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印发给

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太湖县委    太湖县人民政府

2018年4月17日

 

 

 

 

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共安庆市委、安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1142”工作安排,坚决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做好“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奋力推动太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争当全市标兵、走在全市前列。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产业兴旺。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新优势,符合现代发展方向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农村改革纵深推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农村发展动能进一步释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联合体数量、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速稳居全市前列,新增一批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

──生态宜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乡镇政府驻地和美丽乡村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农村常住农户卫生改厕基本完成。全县规模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全县基本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现有芭茅山全部消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以上。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现代乡村新形态初步形成。

──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大力弘扬,农村居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法治意识明显提升,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社会和谐蔚然成风。中华农耕文明、太湖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形成一批特色文化品牌。殡葬改革成果巩固提升,移风易俗成效明显,新增一批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形成全域文明、全面文明新气象。

──治理有效。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乡镇、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和运转。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决定性成果。农村司法、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组织健全。乡村德治秩序良好,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生活富裕。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县顺利摘帽。农村居民就业更加充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县乡财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长。如期实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高举改革大旗,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和成熟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太湖智慧。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

二、重点任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要求,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2018年重点打好“六大硬仗”:

(一)打好脱贫攻坚硬仗。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坚持“六看六确保”基本要求,以到村到户帮扶为抓手,完善调度、考核、监督方式,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强化乡村主体责任、县直“双包”责任、项目单位牵头责任,系统发力、重点突破、集中攻坚,保证现行标准以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确保33个贫困村出列、17003人脱贫,顺利通过省模拟摘帽,为实现2019年摘帽奠定决定性基础。

1.提升基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全过程精准,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扎实开展春季会战、夏季攻坚、秋季提升、冬季决胜“四大攻势”行动,认真抓好各级督查调研和考核评估反馈问题整改,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切实加强程序管控、业务规范和系统数据质量,确保“四率一度”全面达标。

2.聚焦产业扶贫。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四养六种”产业,大力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把地方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快城西健康食品加工园建设,提升现有农民工创业园平台功能,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提升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成效,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全国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县项目,培育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以优质、安全、绿色为导向,加强优质种源保护、利用和开发,强化科技支撑,推广良种良法,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争取实施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项目,持续放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品牌效应。坚持“334”产业扶贫方针,加快建设扶贫驿站、扶贫基地、扶贫农场,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走出一条大小产业相连、长短产业互补、多重产业叠加的稳定脱贫路子。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延长30年的政策,加强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实施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的办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3.强化政策落实。整合涉农资金,加快拨付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扎实实施“十大工程”。稳步推进电商、光伏、旅游、就业扶贫,扎实推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认真落实社保兜底脱贫政策,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雨露计划”,严格执行“351”“180”健康脱贫政策,突出解决好处在深山偏远地区群众看病取药不便捷等问题。

4.稳定脱贫质量。强化对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对返贫户和新增贫困户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全面落实非贫困村贫困人口支持政策和帮扶措施,启动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确保10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防止出现“死角”和“盲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相结合,坚持脱贫不脱政策,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检验。

(二)打好社会文明硬仗。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网格化管理,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服务、公共文化、公共关系、公益活动七大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城乡文明程度,积极争创第三届全省文明县。

1.培育文明乡风。实施城区“红旗”品牌行动,落实街道门前“三包”。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广江塘乡大塘村、汤泉乡金鹰村试点做法,建立完善“村党组织(红白理事会)—村民小组—文明中心户—群众”四级网络机制,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祭祀雅办、小事不办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和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巩固殡葬改革成果。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鲜活生动的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和覆盖广度,常态化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志愿公益活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加大诚信典型宣传,曝光失信行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少年宫建管水平,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传承中华美德。组织开展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完善感动太湖人物推荐制度,持续打造“太湖好人”品牌。把志愿精神纳入村规民约,村村成立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开展便民利民、生态环保、医疗卫生、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

4.弘扬新乡贤文化。组织一批乡土文化能人,深入挖掘乡村谚语、民俗、故事、手工艺等,留住乡土记忆、传播乡土文化。动员一批在外成功人士,吸引他们回乡创业、投身公益、扶危济困、共建美好家园。依靠一批先进乡村贤达,帮助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息讼止争,维护农村稳定、主导乡风和谐。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存,建立地方文化谱系标识。

(三)打好“双基”建设硬仗。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紧扣“水电路气房”“文教卫救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照《安徽省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专项规划(2018—2022年)》,完善我县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分年度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实施农田水利灌排“最后一公里”项目,加快东堰口水库建设,加强节水设施建设,确保在“江淮杯”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全力推进蕲太高速、合安九高铁、105国道、S211一级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全面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补齐一批“末梢路”,打通一批“循环路”,建设一批“产业路”,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光纤到村建设,提升4G网络覆盖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退宅还耕专项行动新建高标准农田1.85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

2.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教育布局调整,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加快乡村学校内涵建设和校园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发展。深化医共体、医联体改革,加快新县医院建设,启动县医院弥陀分院建设,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善条件,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治,大力推进农村精神卫生、重大传染病防治。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乡村中医药服务,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倡导优生优育。完善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体系,构建社会化养老体系,统筹城乡救助体系,兜住民生底线。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深入开展“送戏进万村”、送电影、送图书等活动,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培育特色小镇和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乡镇集镇区“两治一加强”专项行动,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建设模式,争取1-2个特色小镇项目。强化农房规划管控,培育乡村传统建筑名匠,开展田园建筑示范,建设12个省级、4个市级、30个县级中心村,完成24个自然村整治。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实施整村推进,打造“升级版”美丽乡村。深化“一村一品”示范村创建,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

(四)打好环境整治硬仗。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1.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全面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开工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达一级A标准,覆盖率80%以上,完成7500户自然村农户改厕任务。强化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秸秆饲料化、秸秆基料化利用技术,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县项目,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全面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战略,严守“水十条”“土十条”“大气十条”,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落实“河长制”、推行“湖长制”,打好河湖清洁战役,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态塘库建设等6项专项行动,启动方洲水库节水型灌区创建,争取实施长河、黑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保障河湖清洁主题活动有效实施。巩固提升花亭湖、泊湖治理成果,开展打击电鱼、毒鱼专项行动,着力保护水生资源。全面推行“林长制”,稳步推进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打好芭茅山改造攻坚战,加强毛竹、油茶造林抚育管护,实施花亭湖迎水坡面林相改造,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规范矿产资源管理,加快矿山生态修复。实施乡村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古树名木,持续推进生态示范乡镇、生态示范村、绿色村庄、森林村庄创建。

3.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探索禅源太湖旅游区管理模式,开展旅游新型业态培育、精品线路整合、旅游商品开发、景区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提质、营销平台建设等专项行动,打响“朴初故里、禅源太湖”旅游品牌,确保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打造若干个3A景区、一批省市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示范乡镇、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一批高品质的现代农庄、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民宿客栈,确保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五)打好乡村治理硬仗。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1.强化自治基础。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础协商格局。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继续开展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推进县城区社会治理创新向乡村延伸。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水平。建立村级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集中清理对村级组织考核评比多、创建达标多、检查督查多等突出问题。维护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

2.强化德治引领。以文养德,通过道德讲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文化惠民主题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人文环境。以评促德,按照引导有方向、评判有标准、学习有榜样的要求,村村建立道德评议会,广泛评议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以规促德,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信守义、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3.强化法治保障。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律师、“五老”作用,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深化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做好修改后的《宪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提高农民法治意识。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持续推进基层平安创建、无邪教示范创建、网格化服务管理。强化矛盾纠纷预测预警预防,多元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探索开展“无访村”活动,开展信访领域问题专项整治,重点调查处理干部不作为、乱作为和贪污腐败等导致信访问题。积极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落实“一村一警”制度,提升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水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安全生产,实现基层社会治理 “一网清”,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太湖。

(六)打好基层组织建设硬仗。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夯实基层基础。

1.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第七批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选派工作,继续选派乡镇优秀年轻干部到村挂职。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精心组织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指导。全面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强化人才支撑。落实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民职业教育。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实行城区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推动县直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保障和落实乡镇用人主体自主权。支持县内职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工商联、知联会等积极作用,配套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吸引社会各界以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党管农村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调整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重大问题、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健全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履行好“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乡镇党委书记要下大力气抓好“三农”工作。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按照《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有关规定,做好党的农村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工作。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注重选派熟悉“三农”的干部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拓宽县级“三农”部门和乡镇干部来源渠道。

(二)加强工作落实。制定我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各乡镇各部门要编制乡村振兴规划和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责任落实,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做好协同配合。各乡镇党委政府每年要向县委、县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加强乡村统计工作和数据应用。建立科学的乡村振兴考核评价体系,将县直有关单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建立乡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投入保障。确保财政投入持续增长。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将土地出让收入和指标流转交易收益更多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参与建设管护。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普惠金融重点放在乡村。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依法设立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为其带动的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系统,点对点对接信贷、保险和补贴等服务。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灵活确定贷款期限,简化审批流程;对正常生产经营、信用等级较高的,可以实行贷款优先等措施。规范管理农民资金合作社,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农业保险模式,积极推进涵盖融资、生产、流通、仓储、销售等各环节的综合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建设。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农业保险提供持续稳定的再保险保障。

(四)加强氛围营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系统化、经常化、深度化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方针政策和我县丰富实践,报道一批先进人物、先进典型,讲好乡村振兴太湖故事,振奋广大干群精神,凝聚全县全社会振兴乡村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