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老师,我们舍不得离开你”
2015-08-24 09:13 信息来源: 安庆新闻网 阅读次数:1786

“老师,我们舍不得离开您。您要保养好身体。”

……

临近期末考试,五庙乡新田小学的三年级学生趁着下课的间隙偷偷给自己的老师宋曰春塞纸条。因为这些学生一过暑假就要离开这里,告别自己最爱的老师,去乡里的中心小学上四年级了。学生的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的,但他们极其认真。因为这些纸条,承载的不仅是深山留守娃对老师的依依惜别情,更多的是对老师带病坚守岗位的无尽感恩和牵挂。

就是这名乡村教师,在深山小学一呆就是38年,如今,他不幸身患癌症已6年。2年后就要退休的他,毅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以无私奉献、乐观豁达的师魂,照亮着山里孩子求学之路。

在深山小学一呆就是38年

6月20日雨过初晴,在五庙乡中心小副学校长宋曰斌的陪同下,我们爬山越岭,在弯弯的山路上颠簸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离乡镇10多里的深山学校新田小学。

新田小学坐落在大别山深处潜山县五庙乡最偏远的山村,与岳西、太湖交界。该村4.7平方公里的山寨上散落着260余户人家。由于学生少而分散,加之交通偏僻,村校只设了一至三年级。学校只有4位老师,其中两名为支教的实习生,1名代课老师,唯一一个公职老师就是宋曰春了。“这地方离乡镇远,条件艰苦,年轻老师不愿来,来了也留不住。只有宋老师在这里无怨无悔坚守着。”宋曰斌告诉记者。

见到宋曰春时,他刚刚上完一节课,手上还沾着粉笔灰尘,微笑的脸上,看不出重病的样子,不过走起路来,一拐一瘸的。

宋曰春是本村人,生于斯长于斯的他,深知山里人的艰难和对读书的渴望。1977年,高中刚毕业的宋曰春回村当了孩子王。那时,民办教师待遇低,每月工资才十几元,家里又没有其他收入。为了填补家用,宋曰春冬天经常从自家山头上砍棵树,驮到学校附近的加工厂上卖。暑假的时候,他会去山外割稻插田挣工钱。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一贫如洗的家境,他也有过放弃深山教书的念头。但一想到孩子们企盼的目光,他还是留了下来。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的乡党委书记看好他的人品和能力,有意推举他到村里任职,可他婉言回绝了。1997年,干了20年民办教师的宋曰春迎来喜讯———他通过考试转正了。“你现在是公办老师,可以走出大山了。”同事们祝贺他。然而宋曰春心里明白,外面的老师不想来,中心学校不得不采取党员轮岗的方式派老师来深山上课。自己是本村人,没有理由丢下这里的孩子。宋曰春暗暗下定决心,要一辈子守在大山,做一个执着的乡村教坛守望者。

新田村小条件一直不好。说是学校,那是几间摇摇欲坠的泥砖瓦房,更谈不上教学设备了。课桌坏了,宋曰春就找来木板和钉子自己修补;校舍漏了,他自己上去翻整;无钱购买教学工具,他就就地取材……

四年之前,通往乡里的公路还没有修好。每逢开学,他就用自己的摩托带回学生们所需的教科书和作业本,最早的时候,还用箩筐扁担挑过呢。

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走了一届又一届。宋曰春在这里既当“老师”,又当“校长”、还是“后勤工”,乐此不疲。

一呆,就是38年。拄着拐杖去学校

校舍盖起来了,学校通向乡里的路也修了;自家两个孩子渐渐长大了。宋曰春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到欣慰和满足。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上半年,宋曰春脊椎和臀部出现疼痛症状并不断加剧。代课教师宋江平回忆说,当时,我们就劝他到县里医院检查,不能拖。他说,正是期末复习阶段,孩子们耽误不得,暑假里有的是时间,那时看病才安心。哪知假后到医院一检查,发现三叉骨有肿块,做切片病理,诊断为脊索瘤,属恶性肿瘤,要作切除手术。

在安医住院的70多天里,他丢不下学校,忘不了孩子们,常常打电话给同事询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伤口还未愈合,就急着赶回来,一边休养一边上课。他说:“学校正缺老师,哪能说放下就放下。”

2011年7月,残留的脊索瘤病灶发作,他再次到省立医院检查,发现身上又有新的囊肿。医生根据他的病情和家里经济状况,采用电离子疗法微创治疗,臀部肿瘤被烧死了,可周围肌肉也随之坏死,伤口无法愈合,至今椎间盘处还有2平方厘米的窟窿,落下了腿脚不便的残疾。

“2012年的冬天的一天,宋老师身上的伤口大出血。在村卫生室打了了2天吊水,也不见好。那天,我们喊来学校临近的乡亲,用竹床将他抬上车送到医院。”宋江平老师谈到这件事,眼睛就发红。

“现在学生少,只有30多学生,你让代课老师顶替一下,先把身体养好呀!”当时家人和同事都劝他。可几天后,宋曰春却拄着拐杖来到了学校。他满不在乎的说:“伤口愈合不了,住院也无济于事。没有大不了的,就是每天早晚都得清洗,每周需要打两三次吊针消炎。”宋曰春的执拗是出了名的,家人后来也就不再反对,同事也只能是更加努力地去配合他的工作。

于是,每天早晨,新田村的村民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微驼着背、拄着拐杖,蹒跚着走向学校的身影。

在宋老师的办公室上,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药水瓶。准备给他打点滴的村医介绍说:“宋老师打点滴大部分在周末。有时在痛不过的时候,为了不耽误学生,他一边打吊水,一边改作业。”

三年级数学课代表甘灿阳告诉记者,在课堂上,宋老师很坚强,看不出生病的样子。偶尔讲课时会停顿,这时,他手撑在讲台上,眉头皱在一起。

燃烧的红烛照远方

放学时分,我们跟随着宋曰春沿途送学生回家,体验了一把山路崎岖之行。大雨过后,路上不时见有塌方,宋老师时不时提醒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患病的人,每天都要奔波在这凹凸不平的山路上。

宋曰春的家,在新田村熊洼组,离学校足足两公里。他家房屋,还是80年代的建筑,土砖墙,小瓦房,木格窗,泥土地面,屋里没有什么值钱的家什,散发着浓重的中药气味。餐厅一角的煤炉,正在煎药,桌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中药和西药。环顾四周,满壁清贫。

同行的村委会主任黄承立说,为治病,宋老师除报销外,家里已花去10多万元。日子过得艰难的他,总还不忘资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今年高中毕业刚参加过高考的黄来枝还清晰地记起:2006年那年,她父亲不幸早逝,当时在新田小学读书的她,面临辍学,宋老师多次上门家访。宋老师说,对于山里的孩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有困难,一起想办法克服。宋老师不仅帮她免除了学费,一直还掏钱为她购买学习用品。她感激的说:“没有宋老师,我无法圆大学梦。”

新田村是个贫困村,即便是现在,贫困户还有80多户,享受低保的就有40户。为了学生读书,宋曰春帮贫困孩子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是常有的事。

近年来,村里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在家里的都是留守儿童和老人。宋老师经常告诫老师们:“这些留守孩子更需要呵护。”宋老师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聊天,给他们讲故事。二年级学生黄锦,父母长年在外。每到周末,黄锦特想爸爸妈妈,宋老师的手机便成了他的“亲情电话”。

“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容易忘了病痛。学校和学生就是我的精神寄托!”是的,在宋曰春心里,学生就是他最好的止痛药。

“他放不下学生,我放不下他。”与宋曰春相濡以沫的妻子程月明最懂丈夫的心思。她回忆说:“去年腊月,一场大雪把路都封住了。他坚持要到学校去,我怕他有什么闪失,只得陪着他一起走。这趟路走了足足两个小时。”

苏晨和李小雨是前来支教的两名实习生,刚开始有点不适应山区的孤寂和清苦。“看到宋老师为了学生的那股拼劲,我们感觉到了为人师表的光辉,心里就没有那么浮躁了。”

“我已经过了58岁,再过两年,有幸不死,也到了退休年龄。时间有限,我趁现在多为孩子们做点事。”宋老师坦然地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宋曰春这颗红烛,将激情燃烧在深山,照亮了农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许多人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