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生·社会
城乡蝶变 向美而生 ——绘就城乡共荣新图景
2025-11-20 09:20:09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15

时值初冬,太湖城乡,处处生机盎然。县城街道,车流穿梭如织,跃动着经济的脉搏;乡间小路,村民往来密切,连缀着温暖的人情。工业园区内,精密设备低沉轰鸣,奏响智造的乐章;产业基地中,村民忙碌采收,绘就丰收的图景。人防公园里,市民悠然信步,享受闲适时光;乡村大舞台上,黄梅乡音婉转,唱响美好生活。晋熙大地,现代城市与美丽乡村交相辉映,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图片

近年来,我县加快推进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在这片热土上描绘出一幅协调发展的高质量画卷:城市更新行动持续深化,城市功能与品质不断跃升;美丽乡村建设深入肌理,乡土太湖愈发靓丽,既具“颜值”,更兼“内涵”;资源要素在城乡间加速循环,共荣发展的“一池春水”被加速激活。一个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已然成型。一段城市与乡村双向奔赴、美美与共的新故事,欣然开篇。

建强县城:筑就宜居宜业“品质高地”

晨光微露,太湖县新贯通的路段已是车流如织。这些纵横交错的城市干道,犹如跃动的城市动脉,将“城”与“人”紧密相连。这正是我县按照“一核四区”发展布局,扎实推进“东展、西连、南拓、北扩”路网建设的生动写照。随着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条条新建道路如同城市的毛细血管,将发展活力输送到每个角落。

图片

沿着新修的道路漫步前行,一座座安置小区映入眼帘。在安谐小区,午后的阳光洒在崭新的楼宇间,居民赵女士正在小区里带着孩子散步:“小区的环境非常好,最开心的是周边配套齐全,学校、医院、超市都在步行范围内,我们夫妻俩在开发区工作,生活工作都很方便。”这正是我县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真实映照。在推进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我县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发展理念,让安置小区与产业园区齐头并进,形成了“工作在园区、生活在社区”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以来,我县以群众需求为核心导向,累计完成19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数千户家庭;并同步建成5个高品质安置小区,让拆迁群众实现“安居梦”。这不仅是居住环境的升级,更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片

道路延伸的方向,往往也是公共服务升级的方向。在安谐小区不远处,新城三小传来琅琅书声,这所2022年全新投入使用的学校,配备了标准化运动场、功能室等设施,有效破解了新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更让家长们安心的是,即便在上下学高峰期,校门口也秩序井然——这得益于2022年启动实施的便民停车暖民心行动。

“以前接送孩子总要提前半小时来抢车位。现在好了,再也不用绕圈找停车位了。”正在等候孩子放学的家长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县深挖拆改腾退空间、边角地等资源,通过改扩建方式建成停车场18处,新增公共停车泊位930个,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从容。

图片

与此同时,道路通达处,城市的绿色空间也在持续拓展。从新城三小校门出发,沿绿树成荫的辅道步行不远,便抵达学士公园。每逢周末,这里就成了亲子结伴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在健身器材区活动的长者、在草坪上嬉戏的孩童,共同构成一幅生动鲜活的城市休闲图景。

这样的美好画面,正是太湖县持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成果体现。通过实施新建、改建公园绿地,增植树木,建设绿道等措施,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9%,绿地率31.7%,建成龙山人防公园、外环南路游园等一批高品质公园绿地26处。越来越多的市民发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从愿景变为日常。

图片

这些看得见的改变背后,是一系列民生工程的坚实支撑。城东污水处理厂保障着太湖的绿水青山;龙山人防公园既提供休闲空间又肩负应急使命;扩建后的三水厂则让清澈的自来水畅流万家。看似独立的民生项目通过路网有机连接,共同构筑起城市运行的坚实基底,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位市民。

从打通“断头路”到织密“民生网”,从改造“老破小”到建设“新家园”,太湖县以1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125公里的城市道路,编织出一张覆盖全域的幸福网络。这一条条路,既是城市发展的快车道,更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路,最终将一座城市的温度,融进了万家灯火。

振兴农村:绘就各美其美“诗意画卷”

当城市的繁华渐次远去,一幅恬静而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在太湖大地徐徐展开。从产业兴旺到生态宜居,从文化传承到治理有效,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这里写下鲜活的注脚。

图片

秋日的暖阳下,大石乡瓜蒌基地迎来丰收季。金黄的瓜蒌挂满藤蔓,村民们正忙碌地采摘、分拣,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我们在这里采摘瓜蒌一天能挣得一百多块钱的收入呢!”村民一边采摘一边说道。瓜蒌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县因地制宜发展多元特色产业的清晰轮廓。在寺前、北中等乡镇,14.1万亩茶园层层叠翠;大石、百里等乡镇的32.23万亩油茶林硕果累累;晋熙、弥陀等乡镇建成的28个太湖黑猪基地,让地方优质品种焕发新生。

特色产业的多元发展,得益于我县“唯我独有,唯我为优”的错位发展思路,以绿色发展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县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2500家,并构建起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共享发展红利。在这一体系带动下,我县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有效提升了产业效益,走出一条“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之路。

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而人居环境的改善则让这份活力扎根在美丽的乡土之中。沿着蜿蜒的乡村公路驶入太湖乡村,白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巧妙融入了太湖特有的文化元素。在汤泉乡苗石村,文化墙上生动描绘着当地传承数百年的诗词文化,在大石乡田祥嘴村,村史馆里陈列着承载红色记忆的珍贵资料,在徐桥镇桥东村,摇钱树将闲置土地转化为“绿色银行”。

图片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特别注重挖掘本地特色,让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面貌。”一位村干深有感慨地说道,这样的建设理念正在全县落地生根,一个个既有颜值又有底蕴的和美乡村破茧成蝶。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停留在环境整治层面,更延伸到乡村治理的深层变革。在大塘村,三棵百年古树见证了乡村治理的创新实践。村里创新推行“牡紫莲欣”矛盾调解法,将三棵古树象征的传统美德融入现代乡村治理。同步推行“党建+积分制”管理,村民的文明行为被记录在“积分存折”中,通过参与“最美庭院”“道德模范户”评选等活动积累积分,积分可直接在村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这种“小积分”激活乡村治理“大效能”的模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我县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让文明新风吹遍千家万户。

 

图片

 

据悉,“十四五”以来,太湖县累计建设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139个,完成自然村整治485个,推进21个人居环境整村提升,对14个乡镇集镇区进行全面整治,完成农户改厕5.03万户。在这场深刻的乡村蝶变中,村民不仅享受了好环境,更养成了好习惯,深切感受到生活品质与文明风尚的同步提升。

从特色产业筑基到人居环境提质,从文化传承铸魂到治理创新赋能,我县正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乡村振兴,让乡村不仅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更成为延续历史文脉、涵养文明乡风的精神家园。

城乡融合:架设双向奔赴“共赢桥梁”

当城市的繁华与乡村的静谧交相辉映,现代都市的活力与田园牧歌的魅力相互滋养,太湖县正以创新实践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一场城乡间深刻的双向赋能应运而生。

清晨六点,天华镇李杜村70岁的李大爷刷老年卡免费登上开往县城的首班城乡公交,手提的竹篮里装满了自家种的蔬菜和土鸡蛋。“现在政策真是好,我们老人坐车不要钱,自家种的菜直接拿到城里卖,一天能多挣好几十!”李大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这样的暖心场景,正是太湖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得益于覆盖全县174个行政村的公交网络,像李大爷这样的老年人不仅享受免费出行福利,更打通了农产品销售的快捷通道。城乡公交不仅拉近了空间距离,更成为连接城乡、惠民富民的重要纽带。便捷的公交服务,其背后离不开日益完善的城乡路网支撑。在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同时,我县持续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一张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村庄为末梢的城乡交通网越织越密。

图片

如果说纵横交错的道路是城乡融合的“有形之网”,那么正在加速推进的公共服务一体化,则是连接民心的“无形之桥”。近年来,我县聚焦要素融合、产业融合、治理融合、文化融合等领域攻坚突破,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格局。如今,人才的双向流动日益频繁,县里的农技专家定期到田间地头,下徐桥指导“稻虾连作”技术,上北中支持茶叶种植提质;医教资源也在加速互通,县医院专家定期下乡坐诊、骨干教师常态化送教上门,优质公共服务惠及更多乡村群众;电商赋能成效尤为显著,在硕果累累的何墩葡萄园里,年轻主播们通过直播带货让“碉情食品”“弥陀生条”等特产走向全国;文化热度持续攀升,县黄梅戏演艺公司接连地送戏下乡,悠扬唱腔为乡村的夜晚点亮了文化之光。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中,一条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正成为连接城乡的美丽纽带。每逢节假日,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游客们从国家4A景区五千年文博园出发,沿着如彩虹路蜿蜒前行,不多时便抵达烟波浩渺的花亭湖畔。湖光山色间,栀子花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碧波之上,为游人提供远离尘嚣的静谧时光。顺着湖流而上,寺前镇静静伫立湖畔,这里不仅有状元府邸诉说着往昔的文脉昌盛,更有漫山茶园飘散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这条融合了历史人文与自然风光的旅游动线,让城市居民得以领略乡村之美,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了城乡文旅的深度融合与共赢发展。

图片

在太湖县“一盘棋”的规划引领下,以花亭湖为核心,一条贯穿东西、连接城乡的精品农文旅线路日渐清晰,依托花亭湖的秀美风光和“安徽太湖山地复合农业系统”这一文化遗产,全县72家休闲农业企业串点成线,成功打造出一条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带。在这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田园之乐,乡村百姓则通过发展民宿、销售特产实现增收,城乡之间的互动愈发紧密。

当“行有所乘”升级为”“心有所依”,太湖县的城乡融合正在经历一场从物理连接到情感认同的深刻转变。当知识在城乡间自由传递,文化在交流中创新发展,人才在流动中实现价值,一种共生共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正在太湖大地茁壮成长,共同描绘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

从县城的蝶变焕新到乡村的振兴腾飞,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到人才、货物的双向流动。一幅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新画卷正在晋熙大地徐徐展开。如今,城市与乡村不再有明确的界限,而是相互赋能、美美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未来,我县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提升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不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筑牢城乡融合发展坚实基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奋力谱写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记者:王 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