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11-19 09:13:15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359 |
这几天,合肥交警一句“你变道,他直行,他为什么要避让?”的硬核回应,让一起普通交通事故冲上热搜,也让这起事故,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规则、公平与责任的全民讨论。
为何这句话能引起全网共鸣?究其根源,是它精准刺破了过去存在的“谁闹谁有理”的畸形逻辑。当违规变道者,能理直气壮地质问“他为什么不避让”时,折射出的正是过去“和稀泥”式执法滋生的荒诞,守法者就该无限退让?违法者反倒可以振振有词?
这起事件引发的几乎“一边倒”的舆论支持,也道出了无数守法者的心声:规则面前,没有谁该为谁“忍让”的道理。曾几何时,“各打五十大板”“人道主义补偿”在处理交通纠纷中普遍存在。非机动车违法,机动车也要担责;行人闯红灯,司机仍要赔钱……这些看似“平衡”的处理方式,实则是对规则的伤害,规则的神圣性也在一次次的妥协中消解。
在早前《人民日报》发布的一则视频中,电动车“鬼探头”与正常行驶的机动车相撞,交警明确判定电动车全责。这条看似“颠覆传统”的判罚,竟获得百万点赞。这充分说明,“谁弱谁有理”的陈旧观念正在被抛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才是民心所向。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理念正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全国两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一起“人撞车”案件引发广泛关注:一名行人因闯红灯撞倒正常行驶的电动车,而这时一辆机动车正常起步,不幸导致电动车驾驶人死亡。最终该行人不仅承担全责,更因肇事逃逸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一判决打破了“强弱分对错”的思维定式,彰显了“谁违法谁担责”这一铁律的普适性。
所以,从合肥交警的“执法金句”,到电动车全责的百万点赞,再到“人撞车”被追刑责的司法案例,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条法治进步的轨迹:执法者不再被“弱势”标签所绑架,司法者不再被“息事宁人”所左右。这一切都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守法者不必为违法者买单;规则是不可随意践踏的底线。
古人云:“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对违法者的任何宽容,都是对守法者的不公。合肥交警的这次执法,不仅是一起个案的正确处理,更是一堂生动的全民法治公开课。它告诉我们:只有当每一次执法都精准到位,每一起判罚都经得起审视,规则意识才能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