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生·社会
黄梅声韵响天山 太湖原创黄梅戏《伊犁月》新疆展演侧记
2025-10-08 10:23:49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377

当声腔悠扬的黄梅戏腔遇上天山脚下的辽阔土地,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呢?时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9月18日—23日,花亭湖畔的原创爱国主义题材大型黄梅戏《伊犁月》跨越万里,首次走进新疆伊犁州、兵团七师胡杨河市、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等多个城市开展巡演,通过剧场展演、小戏专场、进校园、进古城、进景区等多种形式,为新疆各族群众带来了一场融汇传统戏曲艺术与多元民族文化的视觉盛宴,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

图片

缘起:一曲黄梅戏   古今两地情

大型历史黄梅戏《伊犁月》是一部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反映边疆人民文化、生活题材的戏剧,以清朝太湖名士王大枢被贬伊犁而初心不改,历时十三年,身处逆境、不畏艰难险阻编写了伊犁地区第一部地方志《伊犁志》、绘测边疆图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王大枢为边疆修志所做的贡献,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图片

该剧分为“志书主笔”“伊犁修志”等八场大戏,戏中主人公王大枢是太湖百里人,却与新疆伊犁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感,正如太湖县黄梅戏演艺公司总经理王清表示:“我们带着‘家乡的亲人’来看望‘新疆的亲人’,这次展演,不仅是一次艺术展示,更是一次情感之旅,我们希望通过《伊犁月》让两地人民的心贴得更近,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两地文化交流。”

图片

演员余乘鸿是剧中王大枢的扮演者,他说自己早就想来新疆演出一次,我想这也是王大枢的心愿,来这里看看200多年后的新疆,我想王大枢在看到如今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一定会非常欣慰。

“每次卸妆的时候,我总觉得,我扮演的太湖老乡王大枢就站在身后。我真想告诉他:白沙先生,200多年后的伊犁已是您想象不到的繁华!当年,您走了八个月才走完的路,如今一天就能抵达;您一笔一画测绘的山河,现在已是万家灯火。”主演余乘鸿十分感慨地说。“这次,我们重走王大枢之路,以饱满的热情、最好的状态,把黄梅戏唱响伊犁大地、天山南北。”

幕后:万里送戏路  一片赤诚心

为了开展好此次“送戏进疆”展演活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相关人员事前加强与伊犁、兵团相关部门的积极沟通对接,落实演出的相关事宜;太湖县黄梅戏演艺公司提前谋划,全员出动,集思广益,制定了详细的展演方案;演出中,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伟,县政府党组成员、文旅集团董事长吴文俊还专程前往演出地指导演出活动、看望演职人员、明确成立临时党支部的职责与要求,确保演出全程顺畅成功。全体演职人员提振精气神、拧成一股绳,全身心投入到每一场演出场景之中。

王大枢的扮演者余乘鸿颈椎手术开刀尚未康复,仍就坚持带伤上舞台,一丝不苟地演好了王大枢这个重要角色,赢得了广大观众的掌声不断。缘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原因,很多演员出现了水土不服、嗓子干疼、鼻孔流血的现象,但没有一人喊苦喊累,大家各司其职,以较高的水准、专业的技能、良好的姿态,精心完成了每一场大戏小戏的演出任务。

 

图片

 

舞台背后,是艺术融合的挑战。黄梅戏的婉转需要适应新疆观众的审美习惯,《伊犁月》在保留黄梅戏传统唱腔与叙事风格的基础上,剧组特意创新融入了维吾尔族歌舞、服饰等民族元素,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舞台效果。灯光、舞美与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强化了戏剧张力,使得这部历史题材作品焕发现代审美气息,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

台前:曲动天山月  情暖边塞人

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是此次黄梅戏《伊犁月》新疆展演的首站,当天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随着幕布徐徐拉开,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和唱功,将观众带入那段波澜壮阔的《伊犁志》编撰史诗中。高亢嘹亮的唱腔、跌宕起伏的剧情、极具地域特色的舞美设计,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当剧中人物在伊犁河边遥望故乡明月,唱出对故土亲人的无尽思念与不畏艰难编修史志的豪情时,许多观众的眼眶湿润了,掌声经久不息。

 

图片

 

哈萨克族观众阿丽娅·哈依拉提高兴地说:“看了这么精彩的黄梅戏,太震撼了,演员表演、舞台灯光都非常棒,这让我深刻地了解到这段历史,祖辈们为了这片热土付出了很多,既是我们不可分割的共同历史,也是我们团结的纽带,我们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一次来看黄梅戏,我感觉演员的演技非常精湛,唱腔特别优美,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这种活动能经常开展,架起安徽和新疆两地交流的桥梁。”维吾尔族学生夏克拉·买买提艾力发自内心地说。

 

图片

 

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剑锋表示:“太湖县带着黄梅戏《伊犁月》跨越万里来到我们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这份文化厚礼和文化大餐让我们备受感动,也让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职工群众真切感受到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两地之间的情谊,这为皖疆两地人民情感相通、文化相融搭建起一座交往的桥梁。”

 

图片

 

《伊犁月》在兵团四师可克达拉市展演时,迎来了两位特殊的观众,他们是1959年援疆戍边的太湖老乡——抗美援朝老兵、现年96岁的石珍模和77岁的刘品全老人。他们激动地告诉记者:看到老家来人真的太亲切了,黄梅戏还是那么好听,他们已经在新疆生活了60多年,但无论深处何地,太湖依然是老家,希望把新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依然是他们的梦想。

一代又一代援疆人这种厚重的家国情怀,也正是王大枢当年高歌“有国就有边,有边就有防”崇高理念的真实写照!是边疆人对这种“边防稳定国家安,修志绘图万世享”爱国精神的永续传承!

深意:皖疆生共鸣  同根结知音

时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此次巡演既是我县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润疆”号召,也是我县首次组织文艺团体开展边疆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活动的一次成功创举。

 

图片

 

展演期间,《伊犁月》的编剧欧阳冰云全程参与,她深有感触地说:“作为编剧,我的心情十分激动,新疆观众能够这么喜欢黄梅戏,这也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我希望《伊犁月》的演出,能够促进新疆和安徽两地的文化交流,让更多的新疆人了解我们安徽,了解王大枢的故事。因为,王大枢可谓是‘文化润疆’的历史先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大枢的家国情怀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鲜活,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该剧的编排与展演,也正是要增强人们对边疆历史文化和家国情怀的共鸣。”

 

图片

 

新疆伊犁州文联党组书记李耕耘在观演中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年轻观众对这种跨文化演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说明真正的艺术能超越地域隔阂。当我们看到皖南黄梅戏曲演绎新疆故事,产生的是一种奇妙的文化认同感。”

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伟说:“我们以戏为媒,搭建起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用行动践行文化润疆,目的就是促进皖疆两地的文化互鉴和情感共鸣,我们要传承好这种家国情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文化的力量。”

回响:天涯共月明  同心一家亲

 

图片

 

黄梅戏《伊犁月》新疆展演期间,剧组还进校园、进景区,并与当地文艺团体开展深入的座谈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以文化为媒,进一步促进皖疆两地的交往、交流、交融。

 

图片

 

 

图片

 

在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职业技术学校,黄梅戏《伊犁月》剧组的演员们为孩子们亲自示范《天仙配》等经典黄梅戏的唱腔、身段,一招一式、声腔悠扬的黄梅戏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教室里一片热闹而温暖的场景,滋润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之前不仅在学校学过,老师们也给我们教过黄梅戏。今天,我们很开心,对黄梅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多兴趣,很喜欢、也很好听。”哈萨克族学生阿依苏鲁·沙力塔那提脸上绽放出淳朴的笑容。

“黄梅戏进校园就是对黄梅戏最好的宣传,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就种下一颗黄梅戏的种子,让更多的人爱上黄梅戏。” 县黄梅戏演艺公司的演员江慧明满怀信心地说。

 

图片

 

当《伊犁月》剧组走进王大枢曾于200多年前工作和生活过的伊犁州惠远古城伊犁将军府时,主动为八方游客和当地群众演唱《天仙配》等经典黄梅戏。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张燕说:“没有想到在新疆还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黄梅戏,真的太好听了,下次有机会还要去安徽听一次”。

尾声:黄梅军垦情  雅韵绕天山

 

图片

 

 

图片

 

“黄梅韵 军垦情”。一周内,不论是在兵团七师胡杨河市与某团,还是在兵团四师与某团,不论是两场《伊犁月》大戏上演,还是两场折子戏《天仙配》、《女驸马》、《闹花灯》等小戏登场,都吸引了当地各族群众饱含热情,端坐在宽敞的文化馆,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频繁地响起热烈的掌声,鼓劲喝彩。每次落幕前,全体观众都慷慨激昂地齐声合唱《兵团之歌》,将每一场演出都推向了文化交流交融的高潮,让黄梅声韵响彻在伊犁河畔、萦绕在天山南北。

 

图片

 

金秋时节,黄梅飘香。行走在边疆大地,记者亲眼目睹了全疆人民喜迎70周年浓厚的喜庆氛围和处处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耳濡目染了各民族爱听爱看黄梅戏的喜爱之情和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相生相融的旷世盛景。

如今,当我们站在166平方公里疆域大地的任何一角,回望当年王大枢艰辛穿越戈壁、翻越天山、跨越草原而苦心修志、勘界的不易岁月时,宛如流淌不息的伊犁河,永远印记在边疆大地;遥望今日一座座崛起的新城、一个个高耸的国门,昔日的边关城堡,今朝的开放口岸,祖国的日益强盛,民族的日益兴盛,无不令人深感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图片

 

此次《伊犁月》的成功展演,不仅展现了传统黄梅戏艺术的强大生命力,更以文化为桥梁与纽带,不断加深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认同,为促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精神贡献了独特的文化力量。

同时,也充分印证了:艺术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当太湖烟雨浸润天山白雪,当黄梅戏腔回荡在戈壁绿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曲戏的旅程,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生动写照。

 

图片

 

这场跨越东西的文化之旅更加印证,真正动人的经典艺术,总能觅到知音——无论相隔多远!(记者:刘 辉 吴阳金   詹 霖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