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16:54:12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81 |
从昔日淤积发臭的 “烦心事” 到如今水清岸绿的 “幸福地”,从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到简约文明的新风尚,从跨区域纠纷频发的 “边界难题” 到两省联动的 “和谐样板”…… 近年来,弥陀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产业发展为引擎、环境整治为抓手、乡风文明为灵魂、基层治理为保障,多点突破、全域发力,推动乡村面貌蝶变升级,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
产业筑基:激活乡村振兴 “内生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 “压舱石”。弥陀镇锚定 “集约化、特色化、协同化” 方向,通过建园区、延链条、活资产,让乡村产业从 “零散弱”迈向“集聚强”。
作为产业升级核心载体的弥陀镇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与管线迁移,首期 3800 平方米标准化厂房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未来将成为集聚优质项目、带动群众就业的“产业高地”。在特色产业培育上,该镇深挖本土资源,聚焦豆粑、生条等特色农产品,推动 “种植 - 加工 - 销售” 全产业链发展,让传统美食变身乡村振兴的 “致富密码”。
闲置资产盘活则成为产业发展的 “新亮点”。河口村将长期闲置的旧村部改造为建筑面积 2600 平方米的现代化标准厂房,通过“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模式,成功招引本土企业家返乡创办安徽乐蹦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如今,该企业产品远销欧美、订单充足,不仅为村集体增收,更吸纳 30 余名周边村民实现 “家门口就业”,实现 “企业发展、村民致富、集体受益” 的多赢格局。
环境焕新:打造宜居宜游 “生态家园”
“以前塘里全是淤泥,下雨臭烘烘;现在水清岸绿,傍晚都来散步!” 白洋村村民王大爷口中的变化,正是弥陀镇环境整治的生动缩影。针对5口当家塘年久失修、淤积严重的 “老大难” 问题,白洋村以新华市级中心村项目为契机,锚定 “清淤、固岸、活水、管护” 四大任务,打出治理 “组合拳”。
工作中,村两委组建专项工作组逐塘排查,形成 “一口一策” 治理清单;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吸纳意见,让群众全程参与方案制定;创新 “以工代赈” 模式,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参与清淤、砌石等工作,实现 “治塘”与“富民” 同步推进。最终,累计清除塘泥 6000 余立方米、用 1300 余立方米干砌石加固岸坡,修建沉淀池拦截泥沙、引入山泉水活化水体,还加装防护栏杆、种植景观植物。如今,5 口当家塘总蓄水量达 12000 立方米,既保障 200 余亩农田灌溉,又成为村民休闲亲水的 “幸福地”。
环境整治的 “触角” 更延伸至全镇每个角落。依托 “逢五赶集”和文明实践“赶”大集,该镇向群众普及环境整治意义;11 个村(居)结合 “整洁太湖” 行动,划分包保网格,实现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的责任覆盖;白洋村新建 138 米排水沟、修复破损路面,畅通乡村 “毛细血管”;“美丽庭院” 创建评选活动带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村规民约的完善更让管护形成长效。如今的弥陀镇,塘清水绿、庭院整洁、巷道有序,乡村颜值节节攀升。
乡风塑形:培育文明向上 “精神内核”
“不用办酒席,和乡亲一起分享升学喜悦,既省心又有意义!” 真君村村民陈先生在集体升学礼上的感慨,道出了移风易俗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今年,真君村 27 名学子考入大学(含4所“985” 高校),村文明实践站牵头举办集体升学礼,倡议以简约方式替代铺张宴请,得到村民广泛响应,既减轻经济负担,又让喜悦回归纯粹。
这是弥陀镇培育文明乡风的一个缩影。在弥陀村,志愿者身着红马甲开展 “精准入户”宣讲,针对留守家庭分享孝老爱亲故事、对高考生家庭劝导简办升学宴,让文明新风 “精准滴灌”;在长林村,文明实践与网格治理深度融合,防溺水宣讲、节日慰问孤寡老人、农闲道德讲堂、文化下乡演出等活动常态化开展,每周四“整洁太湖” 行动更带动村民共同扮靓家园。此外,全镇 11 个村(居)组建红白理事会和村民议事会,累计召开党群议事会 100 余次解决问题 80 余个;圣迹村 “积分超市” 以 “积分兑换实物” 引导村民参与治理;50 余名“好媳妇”“好婆婆” 等先进典型带动乡风持续向好。
治理提效:构建边界协同“和谐样板”
弥陀镇与湖北省檀林镇接壤,21.358 公里的边界线曾因山林土地权属等问题纠纷频发。2017 年,两镇打破行政壁垒,共同组建 “弥檀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镇 — 村” 两级联动治理网络,以“联”字诀破解跨区域治理难题。
通过建立 “定期会商制”(每年轮流召开例会研判矛盾)、“分级处置制”(村先调解、镇再介入)、“动态排查制”(每周小排、半月大排),配合信息共享平台和赶集日联合普法宣传,两地实现矛盾隐患早发现、早化解。如今,接边地区已连续多年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纠纷边界” 变身 “和谐邻里”。
与此同时,两镇依托 “逢五赶弥陀、逢六赶檀林” 的传统集市,打造文明实践“赶”大集品牌。弥陀镇 35 支志愿服务队组成 “1+N” 服务矩阵,在集市提供义诊、法律咨询、非遗展销等服务;湖北商户曹爱军等跨省经营者扎根集市,通过“线上 + 线下”拓宽销路,两省群众往来日益密切。跨省公交开通、年集联合保障、电商培训赋能等举措,更让 “联防联调”与“文明赶集”形成协同效应,为边界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产业兴旺到环境宜居,从乡风文明到治理有效,弥陀镇以实干担当书写着乡村振兴的 “生动答卷”。如今的弥陀镇,清水绕村、产业兴旺、乡风淳朴、边界和谐,文明实践的活力在集市与村落间涌动。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深化产业培育、完善治理机制,让乡村振兴的 “活水” 持续奔涌,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宋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