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16:06:43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37 |
初来乍到,佛图寺村里的千家万户对于我们这些镇里来的基层工作人员而言,就像一本没读懂的书——人名记不全,面孔辨不清,连耳边的方言都带着陌生感。彼时村里正推进“和美乡村”项目,拆违清杂的标语贴在巷口,道路整治的规划图摆在村委会,但我们心里清楚,蹲村的第一步不是急着推进工作,而是先读懂这些“陌生字符”背后的家常。
这第一步,是跟着村书记学“打招呼”。试着从每次下乡见面的一句“您吃了没?”开始,从村书记带我们走访的每一户记起。我们揣着小本子跟着村书记走访,哪家门口有旱厕要拆、哪户担心拆违影响杂物存放,都一笔一笔记下来,这不是简单的认人,是敲开乡亲信任的第一扇门。
认了人,懂了情,接下来就要学着做事。在基层,最好的老师往往不是书本,而是身边的村干部、老党员。他们走村入户,我们就跟着记流程;跟村民聊政策,我们就在旁边听方法。始终还记得第一次跟着村干部去调解两户村民家拆迁矛盾,村民们争得面红耳赤,我攥着政策文件直紧张,生怕说错话,村干部却不急不恼,拉着俩人坐在院门口,一杯热茶、几句家常,再慢慢说:“棚子拆了,路能拓宽,村里环境也能变美,等你们小孩从外地回来过年,看着干净整齐的村子,不比挤在窄巷里舒心?”那一刻才懂,基层工作哪需要什么“官话”,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大白话讲政策、开乡村夜校,比啥都管用。
老领导常叮嘱,要融入村里,就得少待在办公室。下班后拿个小板凳到村口,听听大家讲的百家事、理的千家愁,里面藏着工作的方向,也拉近了距离。原来在佛图寺村,“融入”从不是难事——认对人、说对话、懂家常,就能从老百姓口中“镇上的干部”,变成乡亲愿意掏心窝子的“自己人”。而这份信任,才是推进“千万工程”、做好基层工作的真正底气。(姚 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