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生·社会
天南海北太湖人 ︳认识蔡宏平
2025-09-09 15:51:29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27

“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无碍……”一代宗师赵朴初先生是太湖县寺前镇人,他的这首《拜石赞》以石寓理,赞颂石之坚毅品格,给人以力量。出生于寺前河畔的蔡宏平,自小便与石头打交道,以石之坚韧,仿石之恒心,勇闯上海滩,白手起家,破圈而上,执着追梦二十余年,点石成“金”,铺就一条辉煌创业路。从打工人到企业家,从小公司到大集团,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从单一领域到跨界投资,上海安庆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太湖经济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上海倚天建设集团总裁蔡宏平,孜孜不倦,一心如磐,奋勇前行,在奋斗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用创业精神书写了人生华章。

心若磐石梦自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成就不凡人生,就要敢于迈出第一步。1974年出生的蔡宏平,从小受父亲做土特产、竹木生意的影响,对经商比较感兴趣。1993年的时候,已经在太湖大石乡那有了自己的木竹批发生意,也算是小有成就。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要改变命运、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一直是他深藏内心的梦想。不甘于平庸,不安于现状,蔡宏平有自己想要追逐的诗和远方。2000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跟随着“打工潮”,蔡宏平带着200元路费踏上了去上海的客车。就是这关键的一步,让更远大的理想从此启航。

现实并不是想象的那般美好。下了客车的那晚,他睡在车站大厅的角落里,第二天才去找早先就在上海当建筑工的哥哥。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跟哥哥一起住在工地上,每天出去投简历,四处找工作,兜里只剩下几十元钱,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事情。亲友劝他跟着哥哥干建筑工,但他坚持要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我一定要找自己喜欢的工作,对销售是出于热爱,喜欢跟人打交道,喜欢去学习、去提高,销售有挑战性。”那段时间虽然煎熬,他并没有打退堂鼓。

运气往往青睐那些坚持追梦的人。蔡宏平凭借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敏捷的思维,终于在一家港资建材公司应聘上了销售员。公司主营石材生意,正好是他的兴趣方向。小时候就喜欢在家门前的小河里摸各种各样的石头玩耍,做石匠的堂哥家也是他最爱去的地方,听到敲击石头“叮叮当当”的声音,他会觉得特别清脆悦耳。“对石材比较爱好,觉得它各种纹理能体现大自然的美。人生最幸福的事,是做感兴趣的事。”

蔡宏平的第一单业务是“跑”出来的。他不喜欢坐在办公室打电话联络,一有时间就往厂商、工地上跑,寻找商机。与四川一位石材商的结识,就是在外面“跑”的时候遇到的,蔡宏平以诚待人,积极向他推介公司的产品,并成功拿下了第一单销售业务,一单20多万元的销售额,一下子就成了公司的销冠,这让他信心十足,也激发了他的潜能。

在这家公司一干,就是8年。这8年是蔡宏平学习、成长、蜕变的8年。“虽然小时候接触的石头比较多,但对于五颜六色的石材经过加工后能变化出各种模样,还是一无所知。”起初,为了尽快摸清行情,他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看石材,学习销售技巧;为了了解石材的纹理、色彩、质感等专业知识,他买了不少专业书籍,并向老石匠拜师;为了做好外贸单子,十几年没讲过英语的他苦练英语口语。8年间,从销售员干到业务经理再到国际部经理,从喜欢石头到一眼便知石材品质的“石材通”,凭借着“拼命三郎”的劲头和敢想敢做的魄力,蔡宏平在业内的名气越来越大,深受公司的信任。在外人看来,当时一年有十几万的收入,能拿到公司60%的销售业绩,又得到公司领导层的器重,是非常幸运的,很多打工人都可遇而不可求。

砥砺前行向未来

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2008年。在与一名印尼华人客商打交道的过程中,这位客商看到蔡宏平能力强、资源多、待人诚,建议他自己创业,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客商的话深深触动了蔡宏平。本就有远大志向的他,觉得“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行不行都要尝试一下,不然人生会后悔的”,即使公司以高薪高职位挽留,蔡宏平还是下定决心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开启漫漫创业路。虽然前路充满挑战,但他坚韧不拔。

2009年,蔡宏平正式创业。喜欢金庸小说,被“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精神感染的他,给公司取名为上海倚天石材有限公司,当起了自己创业故事的主角。虽然成立之初才3个人,但因为是熟悉的领域,之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人脉,又有良好的信誉,成立不久就在南京接到了一个700多万元的项目,掘到第一桶金。公司很快便走上了正轨,做国际贸易,将国外的石材运回国内销售。这段时间,蔡宏平一年有大半年的时间呆在国外,跑遍了土耳其、印度、印尼、越南、巴西、西班牙等国家的市场,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但创业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因为轻信朋友,他辛苦攒下来的全部积蓄被一次骗光。“从来没想过放弃,至少房子还在,身上剩下的钱也不止刚到上海时剩下的85元,还可以继续努力。我没有气馁,反而觉得是一种动力。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次经历,反而锤炼了蔡宏平的心态和毅力,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更坚定了信心。此后,他对项目更谨慎、对管理更规范。公司也不断做大做强,订单源源不断,规模越来越大,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销售领域的得心应手和卓越成绩,并不是蔡宏平创业的“天花板”。他意识到,要想有突破,必须延长产业链条,何不走产、供、销一体化的路径?2020年,公司将触角延伸至工程建筑领域。近年来,他又敏锐地捕捉到文旅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市场潜力,从适应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高度出发,在城市更新中找到新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把目光瞄准了文旅和新能源产业赛道,向融合要效益,向空气要效益,向创新要效益,寻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今,公司走上集团化,拥有6家子公司,主营的业务包括装饰工程,总包工程、幕墙工程、文旅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方面,项目辐射全国,2024年的销售额达数亿元。

“之前没想过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能立足上海,靠的是从小父母的教导。父母是地道的农民,虽然平凡,但从小教导我做人要脚踏实地、诚实守信。公司的经营理念一直是诚信、创新、高效、廉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个人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但公司还有那么多的员工,每个项目都能创造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坚持下来的力量来自于责任感。”蔡宏平说,“未来几年,将以投资为主导,工程建设为辅,文旅、新能源产业并重,打造投、建、运、新一体化产业链。”

情系桑梓报春晖

25年来,蔡宏平草根逆袭,不断超越,用坚持和拼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事业发达,家庭温馨,梦想成真,他是家乡人眼中的骄傲。当然,他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家乡。

“人生一定要记得来时路。我是从太湖山区走出来的,只要有机会、有能力,一定会回报家乡。”提起太湖老家,蔡宏平饱含深情。这份乡情,挥之不去,难以释怀。

记忆中,太湖遭受洪灾那年,他在上海心急如焚,将太湖经济文化促进会募捐的物资连夜送回太湖,并转赠数万元现金用于灾后恢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听说家乡口罩紧缺,他通过各方途径从韩国购回的几万只N95口罩,那批口罩当时要是放到市场销售,可以轻松赚取一百多万,但是他得知家乡医护人员无防护口罩使用,他毅然以进价全部转让给了家乡,解燃眉之急。

作为上海太湖经济文化促进会的执行会长,也是发起人之一,他认真践行着“促进会要发挥联系家乡和上海纽带作用”的使命。一方面,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和招揽人才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回家乡开展送医送学等公益活动。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在沪老乡提供学习、提高、叙乡情的平台,让大家共享资源,提升在沪老乡的凝聚力。

看到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日新月异,参与到文旅产业的他,对家乡的产业发展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希望家乡深挖核心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体系,设计主题化、沉浸式旅游线路,提升体验、丰富业态,提供一站式服务。他也希望有机会能参与到家乡的文旅建设中来。

蔡宏平动情地说:“沪上弄潮立潮头,情系桑梓报春晖。弄潮四海不忘本,智汇家乡助腾飞。祝家乡太湖:山水焕彩通寰宇,投资宝地耀江淮。”

记者手记

从朴实的农民,到优秀的企业家,蔡宏平实现了华丽转身。近而立之年白手起家,以石材为媒、以创新为翼、以坚韧为甲,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事业,脚踏实地,勇敢追梦,成就不凡人生。他的故事并不惊天动地,但他刻苦奋斗的精神、乐观向上的态度令人起敬;他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源自敢于走出去的勇气,源自无数平凡的努力,源自骨子里那股不畏挫折、敢于挑战的傲气。他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胸怀大局,心有大我,以时不待我、爱拼会赢的精气神,用智慧和汗水书写动人的新时代奋斗者答卷。他的人生正大放异彩。(记者 : 叶玲玲  胡治进   吴光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