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8 11:24:33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063 |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为筑牢保密安全防线,拧紧全镇机关干部职工的“保密弦”,寺前镇以“三化”模式为犁,深耕保密责任田,让保密意识与责任意识在每一次深耕中生根发芽。
一是内化于心,强化保密教育,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寺前镇党委、政府把保密常识和法治要点写进镇村干部“口袋书”,通过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以案释法等方式向镇域广大干部群众传达“保护国家秘密”“警惕网络泄密”等实用知识,并设立法律咨询台,现场解答群众疑问50余人次。寺前镇各村通过LED电子屏滚动播放国家安全宣传标语,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线上宣传矩阵联动发力,依托镇村微信群等平台,推送国家安全法律法规,扩大宣传覆盖面,打造“指尖上的宣传矩阵”,实现国家安全宣传实时化、便捷化。
二是固化于制,加强文件管理,确保机密安全。寺前镇把保密审查嵌钉在纸上、落在人上。对接收的涉密文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使用指定的秘密文件登记簿规范登记名称、文号、密级、份数、签收人、签收时间等信息。通过指定涉密人员将涉密文件及时传阅、按期收回、专档存放、定期清点。寺前镇还通过梳理全镇各项工作,制定寺前镇工作秘密事项清单,涵盖党的建设、经济发展、平安法治、卫生健康、乡村振兴、综合政务等6大类别,罗列细化75条具体工作事项,依托镇村两级业务培训、风险排查和应急演练,确保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在乡村振兴一线守得住、管得好、用得活。
三是外化于行,让保密意识“看得见、摸得着”。寺前镇把保密条款拆成“可视、可触、可感”的小场景,嵌进干部每天必经的动线,文件流转需要先过“两道筛”,党政办再做脱敏扫描,一份文件至少经过三次“X光”,才盖得住“公开”章;党政办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红色保密角”—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干部进门倒水等复印的 30 秒,抬头就能被“提醒一次”。保密不再是僵硬的“纸面要求”,而是推门即见、俯身即拾的“身边风景”。寺前镇机关干部在“被提醒——照习惯——成自然”的循环里,让“安全”变成了肌肉记忆。(段 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