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乡镇传真
黄梅飘香里的“夕阳红” 银发学子的“第二青春”课堂
2025-08-07 16:55:47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39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暮色渐浓,徐桥镇南庄村老年学校的排练厅里仍传出清亮婉转的唱腔。二十多位银发学员手持彩扇,跟着伴奏排练《天仙配》选段,59岁的朱凤兰踮脚转身时,鬓角的银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眼里却闪着年轻时的光。这所藏在皖西南乡村的老年学校,因黄梅戏而热闹,更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浸润在乡音乡情里。

乡音牵起“老戏骨”,课堂设在村大院里:“以前听戏全靠电视和抖音,现在能跟着老师一句句学,做梦都没想到!”朱凤兰是村里的“黄梅戏迷”,年轻时在村里上班,退休后只能在家对着视频哼唱。去年,村两委把闲置的老会议室翻修一新,改造成老年学校的“黄梅戏课堂”,还特地从外县请来了退休的老师教学,消息一传开,报名的老人排起了长队。课堂里处处是“乡土味”:排练用的戏服是学员们自己在网上买的,头套是集市上扯的花布;伴奏的二胡是村头老木匠修的;连墙上贴的唱词,都是村干部用毛笔抄的,字里行间带着墨香。老师教得耐心,从咬字发音到台步身段,手把手纠正,“老人们记性不如年轻人,但唱起家乡戏来,那股子精气神,比专业演员还足!”

戏里戏外皆生活,唱出日子甜滋味:“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唱到《天仙配》的经典段落,72岁的张大爷总忍不住笑。他和老伴儿一起报了名,老两口年轻时忙着种庄稼,一辈子没红过脸,唱起这段戏词,仿佛把大半辈子的日子都唱进了调子里。“以前总觉得老了没啥盼头,现在每周三次课,比上街还上心!”张大爷说,现在村里的广场舞队都改学黄梅戏了,连带着孙子也会哼两句“夫妻双双把家还”。老年学校还把村里的新鲜事编进了戏里。学员们自编自演的小戏《一个都不能少》,唱的是缴纳居保的故事,去年在镇上的文艺汇演中拿了奖。“以前觉得唱戏是消遣,现在发现还能给村里做宣传!”70多岁的编剧严大爷说,写唱词时,他特意把村头的新路灯、家门口的小菜园都编了进去,“唱的都是咱自己的日子,听着就亲切。”

戏台搭在村头巷尾,黄梅香飘邻里间:“走,看南庄村的老人们唱戏去!”每到上课时,邻村的村民都往南庄村跑。老年学校的“黄梅戏班”不光在课堂里唱,还把戏台搭到了晒谷场、村口的大槐树下。重阳节给敬老院的老人演出,春节在村头搭台贺岁,连谁家娶媳妇、添孙子,都要被拉去唱两段热闹热闹。最让人感动的是81岁的黄奶奶,她腿脚不便,每次上课都让儿子用三轮车送,排练时站不稳就扶着墙练,“就想多唱两句,听着大家鼓掌,心里比吃蜜还甜。”如今,戏班已有36名学员,最大的83岁,最小的59岁,他们不仅自己唱,还带着村里的孩子学,“让娃们也听听咱家乡的戏,别弄丢了这口乡音。”

夕阳西下,排练厅的唱腔渐渐歇了,老人们收拾着戏服,嘴里还哼着未完的调子,往家的方向走去。村支书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笑着说:“以前村里冷冷清清,现在有了这黄梅戏,老人们笑得多了,邻里间也更热乎了。这老年学校,不光教会了唱戏,更唱出了咱农村老人的精气神!”

晚风拂过,带着稻花香和黄梅戏的余韵,在南庄村的村头组巷回荡。(袁建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