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09:48:51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410 |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天,我们迎来了大暑节气,这外面的热浪滚滚,快把我们焖熟了,空调、冰箱那就是续命仙丹。
面对酷暑,古人没有空调和冰箱,他们怎么办?这是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吴王光鉴,堪称春秋时期的“青铜冰箱”。这对珍贵文物现在分别收藏于安徽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其精妙之处在于由鉴与尊缶组成的礼器组合—尊缶盛酒,内贮冰,实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冰镇饮品”。
宋代词人李清照笔下“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意境,道出了瓷枕在大暑纳凉中的妙用。安徽博物院珍藏的宋三彩卧女抱鹅枕,釉色清亮,造型别致,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是古人夏天的实用之物,让大暑炎热的夏夜也能安享清凉。
大暑再热,也挡不住大家的玩心,古人的大暑可不是宅在家里,他们会送“大暑船”祈福,赶庙会。今天的我们当然也没闲着,最近第三届撮街大暑民俗节在肥东县撮镇镇火热举行,古装巡游,打铁花,还有篝火晚会。你去玩了吗?
你看啊,大暑的滚烫,从来没能晒干人们对“清凉”的那份想象与创造。想想看,青铜鉴里的冰屑,瓷枕上的凉意,还有今天的欢歌笑语,原来,消暑的答案,从来不只是冰块或冷风。它更藏在,那份刻在生活肌理里的从容与热爱里,就像一条不竭的清凉河流,从古老的智慧中奔涌而来,流经每一个需要慰藉的当下,滋养着我们中华文化,让它永远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这,或许就是对抗酷暑,最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