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11:39:30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56 |
近年来,北中镇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优势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以“三个一”为抓手,全面整合资源,打造服务品牌,赋能做实基层治理末梢,着力构建“党建领航、全域覆盖、高效协同、精准服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打造一系列“暖心”品牌,搭建基层治理关键载体。突出党建引领,聚焦基层治理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以特色党建品牌为抓手,激活治理效能。打造党建品牌。立足资源禀赋与民生需求,因地制宜打造“凉亭议事”“堂屋说理”“宗祠学法”等服务品牌,通过入户走访、坐班接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开展有效服务80余次,着力优化乡村治理模式,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发挥阵地优势。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阵地,党员代表、村民组长、热心群众等共聚一堂,紧扣乡村振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移风易俗、农村人居环境等主题,围绕村里的民生大事、要事,集思广益,促成一条党建引领、村民自治、广开言路的新道路。通过“圆桌会议”“小板凳议事会”“党群议事亭”等形式,协商环境整治、卫生健康等热点问题60余件,调解邻里矛盾纠纷25件次。开展暖心调解。将党建引领融入基层矛盾调解中,积极推行“边界联调”工作机制,擦亮北中特色矛盾调解品牌。创新打造“和事佬”“名村听民声”等党员调解品牌,推行“和事六步”工作法,做到“一月一例会”“一季一通报”,年度评比表彰“最美和事佬”,先后解决大元组詹先春户自来水管道改道安装等矛盾纠纷8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33%,与项目启动前同比提升20%。
铺开一张“数字”网格,找准基层治理关键点位。基层服务“一网融合”。坚持“党建+网格”模式,以“数”赋能,科学划分网格173个,推动网格管理服务与民政、医疗、教育、就业等民生服务工作有效衔接,实现“多网合一”。吸纳驻村工作队、村民组长、党员干部等力量参与网格治理,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构建起“户户有人联、家家有服务”的基层治理格局。定期组织开展“敲门行动”,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收集道路硬化、就业服务、卫生健康等各方面有效民情建议30多条。社会治理“一网统管”。推行信息联网、数据互通、事件协同,逐步推广“数字乡村”治理平台,通过手机上报、智能派单、分流转办、实时监控等程序,快速处置群众急难愁盼事项30多件。建立“网格吹哨、党员报到”机制,采取“网络调和现场调”相结合的方式,健全平台哨源形成、吹哨报到、处置反馈、考核评价的工作流程,绘就“哨点分布图”,累计“吹哨”100多次,服务群众600余人次。民生事项“一网通办”。不断畅通群众问题反映渠道,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0556-4380006”北中热线实时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建立健全“调度、分析、研判、反馈”协调运行机制,形成“事项受理、问题解决、办理回访”工作闭环,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通过座谈了解、下组入户、电话沟通等方式,协商解决下水道清淤、道路硬化等群众身边揪心事20余件。依托网格化治理共开展防电信诈骗、防溺水等宣传200多次,着力提升网格治理水平。
锻造一支“善治”队伍,汇聚基层治理关键合力。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振兴夜校等阵地优势,从小切口入手、在细微处用力,整合党员干部、镇村工作人员、乡贤、法律顾问等力量,优先从村“两委”成员、村民小组长、人大代表、五老等群体中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志愿者,组成人民调解队伍,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提升工作效能。开展技能培训。注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基层治理骨干队伍,围绕政策宣传、矛盾纠纷调解等内容,通过综治例会、专题培训、交流学习等形式,定期组织开展矛盾调解业务培训12次,邀请专家学者、业务骨干进行授课,涵盖政策法规、网格管理、沟通技巧等多个方面,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全面提升调解队伍综合素养,强化硬核担当。注重成效转化。围绕基层治理等主题,扎实开展乡风文明、矛盾化解、温暖孤寡老人、慰问困难群众等志愿服务活动120余次,以“清单+闭环”机制,解决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提升、村组道路修建等问题70多个,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杨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