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11:31:37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07 |
在弥陀镇真君村,提起月形组组长刘德华,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个与明星同名的普通农民,用13年的坚守诠释了何为“儿子的孝道”与“丈夫的责任”。面对接连遭遇重病的父母与妻子,他变卖家产、辗转求医,以铁打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家。
七年筑梦路,十年守护情
2006年,刘德华背着行囊踏上开往临安的列车。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让年迈的父母住上宽敞的新房。在异乡的七年里,他住工棚、啃馒头,将每一分血汗钱都仔细攒下。2012年,当崭新的砖房终于在老家拔地而起时,他以为终于能让双亲安享晚年。
然而生活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新房的水泥尚未干透,父亲便猝然离世。还未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次年母亲又被确诊为重度尿毒症。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刘德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变身为母亲的专职护工。他带着母亲辗转求医,从太湖县医院到安庆市立医院,再到上海的三甲医院,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不放弃任何治疗机会。
当多年的积蓄在一次次治疗中耗尽,这个倔强的汉子在县医院旁租下一间不足十平米的陋室。这一住就是三年,每天往返于出租屋和病房之间,用最精心的照料延续母亲的生命。当连住院费用都难以维系时,他创造性地用集装箱运送透析用水,硬是在家中搭建起简易的“家庭透析室”。这一守,就是整整九年,风雨无阻,直到2022年母亲在他的守护下安详离世。
妻子罹患重症,他卖房不言弃
2020年,命运给了刘德华最沉重的一击——妻子被确诊为神经运动性肌肉萎缩。这种罕见的疾病从妻子的拇指开始蔓延,逐渐侵蚀她的行动能力,最终使她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面对医生"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案"的诊断,这个普通的农村汉子没有屈服,而是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妻子搭建起一座爱的生命堡垒。
从确诊那天起,刘德华的生活就围绕着妻子的需求重新安排。每天凌晨5点,当村庄还沉浸在睡梦中,他已经开始准备妻子一天所需的流食。因为妻子吞咽困难,他需要将食物精心研磨成糊状,像照顾婴儿般一勺一勺耐心喂食。擦洗身体、更换衣物、按摩肌肉,这些护理工作成为他生活中雷打不动的日常。最令人动容的是,1600多个夜晚,他坚持每20分钟为妻子翻身一次,确保她不会因长期卧床而生褥疮。这样的守护,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水滴石穿的坚韧。
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刘德华做出了一个让乡亲们震惊的决定:卖掉家中唯一的宅基地。有人劝他考虑未来,他却说:“有她在,家就在。”这句话道出了这个朴实汉子对“家”最深刻的理解—家不是砖瓦堆砌的房子,而是有爱人在的地方。卖房的钱很快在求医问药中耗尽,但刘德华从未流露过一丝后悔。每当妻子因病情痛苦时,他总会握着她的手轻声安慰:"别怕,有我在。"
双重角色下的无声大爱
即便生活已如此艰难,刘德华仍以惊人的韧性履行着村民组长的职责。在伺候妻子吃药的间隙,他完成养老保险催缴;趁着熬药的工夫,他处理土地延包纠纷。乡亲们常说:“华吖自家灶台都冷着,却总惦记别家锅里有没有米。”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恰恰彰显了他对责任二字的理解——它不仅是血脉亲情,更是对社会的承诺。
当见到刘德华时,他正用勺子一点点将面条碾成糊状。问及这十三年的艰辛,这个被生活打磨得粗糙的汉子只是搓着手笑:“能听见她喊老公,就值了。”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晨昏颠倒的护理日志;没有惊天动地,只有年复一年的坚守。在这片见证过无数悲欢的土地上,刘德华用最平凡的坚持,重新定义了爱情的模样——它不在花前月下,而在每一次翻身、每一勺流食、每一夜无眠的守护之中。(李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