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11:27:46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81 |
为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刘畈学区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寻访红色足迹”为核心,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式+实践式”的思政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生动的育人教材,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成功实现了价值引领、知行合一、情感共鸣的课程目标,为新时代德育实践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价值引领方面,刘畈学区通过沉浸式仪式与情景教学,让学生深化对革命精神的认同。
清明时节,学区把烈士陵园打造成“思政大课堂”,组织师生徒步前往开展祭扫活动。敬献花圈、默哀致敬、擦拭墓碑…… 一系列庄重的仪式,让学生在肃穆的氛围中深切感悟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活动后,学生们写下《给烈士的一封信》,将内心的感动转化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宣言。教师团队则精心设计“仪式+思政”融合课程,把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从认知层面迈向情感认同,进一步深化了价值引领。
教师团队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开发出《一升米一斗情》《刘司令教做棉衣》等情景剧课程。学生们化身为“革命群众”“八路军战士”,模拟军民互助、自制军需品等场景,在“做中学”中深刻体会革命年代“军民一家亲”的深厚情谊,实现了知行合一。活动结束后,学生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将情景剧改编成广播剧、短视频,有效激发了同伴教育效应,达成了“教育一个,带动一群,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促进了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
在知行合一的落实上,刘畈学区通过实地研学与文化实践,强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依托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陈锡联司令部等革命遗址,学区构建起“旧址 + 课程”的研学体系。学生们手持任务卡,在旧址中探寻“历史密码”:通过复原会议场景理解战略决策,通过对比文物感受革命的艰辛。由学生自主培训的红领巾解说员团队,用稚嫩而真诚的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让革命遗址成为“会说话的教科书”。活动后,学生们绘制《刘畈红色地图》,标注遗址位置与相关历史事件,将实地考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强化了历史认知与空间定位能力,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
学区还将红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展 “桐城文化研学行”。在孔城老街,学生们通过对“保甲制度”的研学理解传统治理智慧;在六尺巷前演绎“礼让”情景剧;在桐乡书院诵读《朱子家训》。活动后,学生们发起“校园礼让行动”,设计“六尺巷文明标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校园行为规范,在价值引领中涵养了时代新人的道德情操,进一步推动了知行合一。
在情感共鸣的达成上,刘畈学区通过与老兵对话和构建品牌,激发学生的家国责任感。
学区团委、少先队联合开展“寻访抗战老兵”行动,组织学生走进老兵家中,采用“听、录、画、演”四步法记录历史:聆听战斗故事,录制口述史视频,绘制老兵肖像画,将故事改编为课本剧。老兵现场演唱的《再回刘家畈》成为“最鲜活的思政教材”,学生们自发学习传唱,并将红色歌曲融入课间操、艺术节。与英雄面对面的交流,不仅传承了革命精神,更在互动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敬仰之情,达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通过“寻访红色足迹”系列活动,刘畈学区构建起“一核三维”思政教育体系:以“红色基因传承”为核心,贯通“课堂渗透、活动浸润、实践深化”三维路径。该活动覆盖师生 800 余人次,形成了《刘畈红色故事集》、思政教育校本教研典型案例等成果。红色教育已从“特色活动”升级为区域“育人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刘畈学区以红色资源为依托,以实践教育为手段,描绘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动图景。从烈士陵园到革命旧址,从老兵家中到文化古街,青少年在行走中读懂历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未来,学区将继续深化“红色+思政”融合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更多教育智慧。(王茂虎 朱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