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1 09:11:09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44 |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号召全党要求真务实、创业实干、久久为功,勉励各级干部“谋事要实、干事要实、做人要实”。
实践充分证明,一个决定、一项举措,往往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必须仔细斟酌,科学部署。但仍有部分决策者习惯于“拍拍脑袋作决策”,让基层治理沦为个人意志的“跑马场”。有的急功近利,热衷于“速效政绩”,把“一刀切”当成彰显作为的手段;有的放不下架子、沉不下身子,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了解基层不同的情况,作出的决策千篇一律;有的只管传导压力,不管如何落实,要求用“齐步走”的方式开展各项工作。如此机械化、简单化、程序化的“一刀切”,不仅妨碍决策落地,还会让决策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是政绩观的偏差扭曲,是对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不到位。长此以往必然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阻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作决策若脱离群众、“云端绣花”,最终只会变成“中看不中用”的空中决策、本位决策。作接地气的决策,关键在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放下架子、沉下心来,踏踏实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经常到基层听一听群众的声音,尽可能多地接触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立足各地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差异化特点,下足“绣花功夫”,做出符合发展规律、满足民心所盼、顺应时代需求的好决策。
心中有没有群众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要从自身抓起,坚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带头转变作风,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想办法、出主意、作决策要同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站在一起,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凡事多问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力戒虚功、务实求效,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