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徽锋评】调研不能总在路线上“打转”
2025-05-19 08:48:27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83

基层调研的现场,本该是直面问题的“晴雨表”,却可能成为精心编排的“样板戏”。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改进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切口,既撬动了形式主义沉疴,也映照出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从“盆景式调研”转向“田野式深察”,从“听汇报为主”变为“看实情为要”,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革新,更是政治生态的净化。只有打破既定路线的“安全区”,让调研车轮碾过未被程序设计的基层经纬,才能让调查研究真正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利器。

 

从“参观路线”到“问题干线”,需要破除预设框架的认知遮蔽。有的调研活动习惯性选择“明星企业”“模范社区”,习惯于听取“加工提炼”后的汇报,实际上架设了多重信息屏障。真正的调研应该像中医问诊,通过观察气色了解显性成效,同时通过探查脉象辨别隐性症结。要建立逆向思维,把问题清单作为调研指南,主动寻找那些“被折叠的角落”,在矛盾集中处开题,在民意淤塞点破局。中央八项规定剑指“装修布置考察点”的虚招,既要到工作开展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更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调研解决问题。通过不打招呼、随机走访的突击机制,在背街小巷解码规划外的民生实态,在百姓家中采集汇报外的鲜活声音,构建穿透表象的立体化信息网络,让那些“说不出口、报不上来”的隐性问题真正浮出治理水面。

 

从“固定视角”到“全景扫描”,需要构建多元立体的观察维度。传统调研模式往往陷入“在汇报厅里听数据、在观景台上看展板、在示范点内走流程”三点一线的思维定式。这种聚焦式观察虽能捕捉局部细节,却难逃“管中窥豹”的局限。真正的调查研究要注重宏观视野与微观考察相结合,既要关注产业园区的高端实验室,也要丈量老旧小区的狭窄楼道;既要记录数字经济的云端布局,也要感知传统行业的转型阵痛。要构建动态平衡的观察维度,在典型与常态之间建立参照系,在亮点与痛点之间寻找平衡点。特别要警惕“闪光灯效应”的认知偏差,避免将特殊条件下的个别现象误判为普遍规律。只有将微观特写与宏观图景有机融合,让数据报表与街谈巷议相互印证,才能形成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调研成果。

 

从“程序动作”到“解题闭环”,需要构建闭环运行的实践机制。改进调查研究的根本价值不在于调研报告的字数厚度,而在于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有的调研活动“调而不研、研而不决”,中间缺失了最重要的转化环节。真正具有治理价值的调研,必须以解决问题的脚印丈量“从田野到案头”的距离,用民生改善的实效衔接“从呼声到回声”的转化。要建立“调研—决策—落实—反馈”的全链条机制,让每个调研课题都带着问题清单下去、带着解决方案回来,及时纾解民生堵点,沉淀为制度创新的火种。同时须打通双向反馈的治理回路,既让政策工具箱在执行现场校准精度,也使基层实践者能实时感知问题解决的民生温度,最终形成始于真问题、终于真实效的闭环运行体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