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16:01:44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16 |
一条老街,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斑驳的砖墙、褪色的木门,还有青石板上的裂痕,每一处岁月的痕迹,都见证着时光的褶皱与新生。在太湖老城,一条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老街——晋熙老街,用青砖黛瓦和袅袅乡音,记录着历史的呼吸和当代的脉动。这条全长600余米的古街,曾是“三十六行俱全”的商贾驿站,回荡着“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的文脉流芳。当喧嚣退去,它留下的是岁月沉淀的“太湖记忆”。
步入今日的河街,传统与创新交织的生机扑面而来。每周三、周五的午后,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从戏台飘散,《天仙配》《女驸马》的经典选段引得老街坊驻足哼唱,更有年轻游客举起相机,将水袖翻飞的瞬间定格,将“戏曲之乡”的风采传向远方。当锣鼓声歇,戏台下的观众散去,那些坐在老门槛上摇扇纳凉的身影,那些在巷口支起小摊的匠人,构筑了老街最生动的风景。他们的故事,藏在“篾匠街”“皮树弄”这些镌刻着年轮的地名里,当你缓缓靠近、静静倾听,便能接触到岁月窖藏的醇厚温度。
八十岁高龄的曹忠传是土生土长的老街人,他一边踱步一边摩挲着墙砖上的痕迹。关于这座老街的记忆,有他亲身经历的,也有他听长辈讲述的,还有砖瓦替他记住的。据说,在城隍庙里有一口涵洞,日本进入太湖后,人们都躲在涵洞里避难,而此时涵洞外天降大雾又大雨连绵,日本人找不到老百姓,全城人民逃过一劫。虽然只是传说,但却赋予了老街与居民一份血脉相连的深层链接。
作为在这里生活了一甲子的老人,曹忠传目睹了老街最繁华的时期“这里曾经是黄糕店,那个味道我现在还记得。这个铁匠店,当年生意可好了……”回忆时,他布满皱纹的双眼格外清澈,蹒跚地步履似乎也变得轻盈。站在七部旅社前,他的眼神倏然明亮“以前南来北往的客商都在这是在这里歇脚,那时候啊……”他没有继续讲下去,眼神飘向了远方,来自天南地北的方言在耳边响起,仿佛穿透岁月仍能感受到当年的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他行走在老街纵横之间,看着眼前的铜锁木门,就像老友重逢一般,在这段对话中,每一个建筑、每一块砖瓦,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当清晨的光色洒在老街的砖墙上,58岁的李忠进正将面团摔打得砰砰作响,案板上的擀面杖已磨出了凹痕,昔时的味道愈加清香。李忠进祖上以经商为业,在老街开设的“一壶酒家”内聚集过老城居民、往来商客、文人士子,李忠进的爷爷就守着这间酒楼谋生计,为每一位酒客递上“足以慰风尘”的自酿老酒。
李忠进出生时爷爷已不在人世了,但父亲会把祖父和酒楼的故事讲给他听,在这里演绎过文人意气,江湖豪迈,乡亲情谊,而在李忠进心中记得最清的是身为商人的“诚信”。“宁可亏本,不可亏心”这是老街李家世代传承的祖训,如今李忠进的手工面生意已经今非昔比,曾经热闹的集市如今显得门前冷落,但他工序一道都不会少,力气一点都没有省,仍然每天早早摆摊,“我从19岁开始做手工面,现在还有以前的老顾客从新城专程赶过来买我家的面,只要还有人愿意吃,我的面就没有断。”李忠进说。
午后,李松华静坐在木香与墨香融合的书房里,翻看着一本有些泛黄的《周易》,桌子旁还有几副墨渍未干的书画。街坊称赞李松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人”,李松华则认为是老街古朴典雅的气质赋予了创作以绝妙佳境。他告诉记者,这里的清幽雅致让人可以沉下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的世界里。而这份宁静致远的背后,是人心凝聚的故土乡情。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街,不仅涵养着浓郁“书卷气”,更汇聚着深厚的“人情味”。
据李松华回忆,小时候街上有卖各种糖的,饴巴糖、寸斤糖、灌心糖……常常吸引得小孩子爱们围观,每次和小伙伴上街溜达,卖糖的大伯大娘都会给他们各种各样手工糖吃,“糖随便吃,门槛随便跨,茶壶随便端……”这样从心底散发的温情,至今仍檐角门缝间流淌。老街就像一个大庭院,生活在这里的每个人都亲密得像一家人。现在,这种邻里关系仍在老街延续,去这家嗑一把瓜子,到那家喝一壶浓茶,你家有事我来帮,是这座老街再寻常不过的场景。这种自由自在、相亲相爱的相处方式,塑造着李松华的作品,浑厚而清逸,凝重而空灵。这是他的性情,也是老街的气质。
老街是记忆的载体,它历四季轮回,日月更替,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些遥远的往事同时,也在悄悄将这个时代的故事雕刻在青石板上,流传于弄堂深处。青石板路、雕花门窗也留下了明显的时代印记。新铺的排水管道让雨水浸润的小巷更加安宁惬意,墙皮剥落的老屋换上黛瓦白墙。深夜漫步时,抬头是满天星河,低头是灯影摇曳,老街就像是梳洗整齐的老人,精气神儿一下子提起来了。“内外兼修”是老街自古以来的追求,街角那间故宅,如今成了书屋,木架子上摆着泛黄的地方志、手写的黄梅戏本,还有年轻人爱读的文创绘本,这座伴随状元故乡走过千载时光的晋熙老街,如今正成为如今太湖人民精神享受的文化场所,新时代文明在此油然而生、经久不息。
每到春节,老街都会迎来它归乡的孩子们和远道而来的客人,青年父母正牵着他们可爱的儿女辨认门楣上的砖雕,“这是你外公小时候常坐的门槛,住这里老奶奶对我可好了……”孩子们蹲下身,好奇地用指尖轻触已经破落的砖面。不远处的大红灯笼下,几个穿着汉服的年轻人举着自拍杆,一会将镜头对准自己摆出仪态优美的造型,一会又聚焦正在篾匠的老爷爷,娴熟的手法收获了直播间大量的点赞和留言。当年轻的脚步与古老的砖纹重叠,当新媒体的光束照亮褪色的门楣,这条承载千年记忆的老街,正以更鲜活的姿态,让每一个归来的游子看见:岁月从未带走它的故事,而是让新的故事,生长在老墙根下,在年轻人的眼睛里,在千万次点击的屏幕中,待清风吹过,便焕然新生。(融媒记者 吴阳金 王璇 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