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11:09:41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396 |
北中镇凭借其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历史底蕴,在积极响应安徽省秸秆变肉及肉牛振兴计划的背景下,通过一系列有力的举措,今年在肉牛养殖规模、产业链完善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北中镇规模养殖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了完善的肉牛养殖基地、饲料加工设施,以及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了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北中镇还与周边的饲料种植基地、屠宰加工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极大提升了肉牛产业的经济效益。北中镇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牛”文旅结合项目,将肉牛养殖与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提升了肉牛产业的知名度,为当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镇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实行双班长制,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共同任班长,分管负责人为常务副班长,环保、土地、林业、财政、宣传等分管负责人为副班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各村主任为成员。负责肉牛强镇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专班下设办公室,负责专班日常工作的开展和业务对接、信息收集与上报。
积极开展培训,提升养殖水平。在北中镇的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确保养殖主体具备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理念,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活动,以提升养殖水平,适应肉牛产业现代化的需要。组织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今年全镇遴选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主体参加养牛专业知识的学习。线下集中学习16天,让学员们有机会面对面地同专家交流,掌握科学的养殖理论和实践技巧。同时,线上学习24课时,确保了培训的灵活性和延续性,让学员们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持续提升自我。此外,组织学员赴肥西县的王仁和米线、凤阳县的小岗村进行实地实训,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地区肉牛养殖的模式,开阔视野,学习借鉴成功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品牌建设意识,认识到产业整合与品牌推广的重要性。
产学研相结合,转化科研成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北中镇积极寻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以科技驱动产业革新。 安徽农业大学的教授杨烈被邀请到北中镇,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创新实验。他专注于牧草选育与移栽的研究,将实验室的成果带到了广阔的草坡荒地上。实验基地的转移,使得科研成果不再局限于理论和实验阶段,而是直接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杨烈教授的实验不仅提升了牧草的品质和产量,为肉牛提供了优质的饲料来源,还通过改良和优化牧草品种,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从而改善了肉牛的生长状况和肉质。与此同时,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员徐磊也在北中镇大展拳脚。他主要负责畜舍的改造和品种改良工作,通过科学的建筑设计和饲养环境优化,改善了肉牛的生活条件,降低了疾病风险,提高了养殖环境的适宜性和生产效率。徐磊的研究成果不仅提升了肉牛的生长速度,还通过选育优良种源,保证了繁衍后代的遗传品质,为北中镇培育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肉牛品种带来了光明前景,而黄牛专家李赛明则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北中镇的肉牛养殖进行了实地指导。
北中镇还将致力于打造肉牛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模式,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将畜牧业副产品转化为肥料和能源,实现养殖业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影响。同时,建设生态牧场和观光农业项目,将肉牛养殖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游客,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形成产业融合的新增长点。(杨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