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 15:38:29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732 |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造福之要,在于知民所需、解民所困。”明代清官况钟深谙为官之要。在担任苏州知府期间,政通人和,群众得以乐享太平。况钟离开苏州府后,百姓都舍不得他,三万多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让况钟回到苏州任职,“况太守,民父母。愿复来,养田叟”的歌谣流传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谷文昌纪念馆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把丰碑立在人民群众心中。他要求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谷文昌同志那样做人、为政。
山西省右玉县干部群众70多年来坚持植树造林,把1969平方公里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山清水秀的“塞上绿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河南林县,几代干部,历时近十年,秉持造福群众的愿望,修建红旗渠,造福千万人民;安吉余村关停矿山,铁腕治污护绿,展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无限风光……类似“十年磨一剑”的例子并不鲜见。伟大的事业总是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如果只想着走“快速通道”,搞“选择性作为”,很容易贻误发展良机,降低群众幸福感,损耗社会信任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在为民造福中要站稳群众立场、放长发展眼光、永葆干事激情,谨防“作福”变“作秀”。
要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群众立场。从到村民家里坐一坐,看看锅灶,摸摸被褥;到农户苹果园里转一转,问问销路、算算收入;再到牵着老人的手,询问身体怎么样、医保报了多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民生实事挂在心头。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感触最深,最有发言权。要从“一粒米”“一分钱”出发,体谅群众的难处,谋划部署用真情、落实工作见真章、解决问题动真招,坚定不移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
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发展眼光。“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为民造福的事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的好事实事,解决燃眉之急的“拆东墙补西墙”,最后只能“撞南墙”。要做好长期的统筹规划,把风险想得更多一点,把预案做得更足一点,推动落实中才能临事不惧、从容自若,工作中不会留下“后遗症”。
要有“追风赶月莫停留”的干事激情。老子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是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和工作作风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定信念、饱含朝气、常怀激情、保持热爱,把个人成长融入干事创业中,勇于打开思路,敢于放开手脚,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重点领域探索新点子,争当勇闯新路、敢为人先的人。
心底无私天地宽。为民造福需要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正确看待“位”与“为”的辩证关系,不能让“有位”成为“有为”的追逐目标。广大党员干部要甘于当“栽树人”,供后人“乘凉”;乐于当“撑杆者”,助前人“破浪”,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砥砺“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为党和人民干事创业上,把“丰碑”和“口碑”树在发展的路上、群众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