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6 11:03:06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414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近日,红旗村两委走进桐城六尺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建设。“六尺巷”源于矛盾,成于和解。
“六尺巷”源于矛盾,成于和解。耳闻不如一见。红旗村两委清晨出发,98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达了六尺巷。映入眼帘的是“懿德流芳”牌坊,白玉牌坊立于景区宰相府内,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苍劲有力。穿过牌坊,来到乌石照壁前,正面刻着六尺巷的人物图,背面则是张英的生平介绍等。绕过照壁,可看见一块太湖石,上面刻有张英所写的诗句“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360余年前,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张英给家人寄回一封书信:“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解决了家人与邻居争夺地界的纠纷,两家各退让三尺,让出了安徽省桐城市一条长约100米、宽六尺的“六尺巷”。360余年间,这条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的窄巷,因其所传达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理念,“礼让”一直深深影响着世人,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善了社会风气。
传承“六尺巷”精神,赋能新时代基层治理。基层人心和,社会风气好,发展动力足。村基层治理工作求“和”,就要充分调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力量,探索好落实好“乡村振兴夜校”“家访”等协商活动,将群众矛盾及时化解在细微处、小事中,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弘扬“六尺巷”精神,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 在基层治理中,干部与群众的关系至关重要。基层工作任务繁重,群众诉求多种多样。作为基层村干部,应该深悟“六尺巷”精神,设身处地探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以“谦逊礼让”为基,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与群众真诚相交,做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面对群众的诉求和意见,要虚心倾听,以平和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当出现矛盾和分歧时,要“退一步想,进一步干”,以此积极引导群众在“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中学会换位思考,换位做事做人。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红旗村下一步将弘扬“六尺巷”精神同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起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的源头活水,不断开创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局面。(叶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