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9 15:04:44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3372 |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当前,基层治理中存在权小责大、人少事多等现象,由此造成基层负担过重,这一现象被称作基层治理的“小马拉大车”。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肯定要有基层治理的现代化,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是当务之急。破题之道,关键要在“轻车、壮马、聚力”上精准发力,让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上阵,真正推动基层治理减负、赋能、增效。
明确基层权责,为“大车”减负。权责不清、边界不明,是导致基层负担重,出现“小马拉大车”窘境的重要原因。一些政府部门把很多任务或者要求传达给了基层,但是相应的权力没有给到位。所以基层处理有些问题时会感到比较被动,正所谓“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减负并非减责,松绑绝非松劲”。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关键在于明确权责,厘清基层的“分内之事”,进一步明晰“应尽之责”和“应减之负”。各级各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建立健全基层权责清单,确定基层该承担的工作范围、职责事项,推动责权匹配、责能一致,确保基层职责不超标、不超载、不超纲,真正做到为“车”减负,拆除“大车”上不必要的“装饰”。
推动资源下沉,为“小马”赋能。“要想马儿跑得快,马儿怎能不吃草?”想要改善“小马拉大车”结构性困境,就是要缓解无限任务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由于基层力量匮乏、人手不足等突出问题导致基层治理任务难以有效完成,致使部分基层长期处于“小马拉大车”的低效运转。减负不是目的,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才是根本,因此减负不减作为,减负不减资源。各级各部门要重视基层,关心关爱基层,推动资源资金、管理权限、人财物等向基层一线倾斜,建好建强基层干部队伍,让基层有人干事、有精力干事,不断深化落实“五权”下基层,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原则,确保基层“喊得动人、推得动事”,真正做到为“马”赋能,解决“让马儿跑又让马儿吃饱”的问题。
聚力多元共治,让“车马”行稳致远。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单打独斗”是不可取的,只有变“小马拉车”为“众人抬轿”,才能让“车马”行稳致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群众积极性不强;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凸显,乡村治理能力不够;居民需求多,仅靠社区工作者难以满足……社区“方寸地”,各有各的治理难题。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回应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新矛盾、新挑战,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多元渠道,凝聚多方力量,全面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系,促进基层治理由“单一管”走向“多元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真正让民有所感、基层减负“见行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