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 09:24:02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561 |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近年来,江塘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重要论述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的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时值盛夏,走进江塘乡五星村祖师垅,满目翠绿,10余亩连片水稻长势喜人,柔风吹过,拂起一层层翠绿的“浪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仿佛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这一块以前是成片的抛荒地,人都很难走进去,闲置在那里很可惜。”五星村党总支书记、主任石纯伟告诉记者。
江塘资规所在了解情况后,立即开展流失耕地找回工作,清理杂草、开垦荒土、修建沟渠……转眼间,“荒废”的田地“活”了起来,变成了老百姓增收的“良田”。
祖师垅的“华丽蜕变”只是江塘乡耕地恢复工作的一个缩影。
江塘资规所所长彭伟说:“我们资规所通过开展日常动态巡查,摸清后备资源底数,推动土地项目建设,紧盯项目后期管护等措施,推动耕地资源提质扩量增效,近两年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560余亩,找回流失耕地500余亩,大量闲置抛荒土地得以利用,既保护了耕地资源又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收益。”
耕地保护是民心所向、群众关切。江塘乡充分发挥乡村人大代表及代表联络站的阵地作用,开展耕地保护政策法规宣讲,同时在江塘乡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专题听取和审议了江塘乡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专项工作报告,积极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在江塘乡毕岭村黄花菜种植加工基地,一簇簇金灿灿的黄花随风摇曳,一亩亩黄花汇聚成一望无际的花海。就在两年前,这块基地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土坡,收到毕岭村代表联络站人大建议后,江塘资规所立即组织开展实地核查,征求村组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协助村争取项目资金,由村流转给种粮大户种植农作物,昔日的荒山摇身变“金山”,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我们收到乡人大代表建议3条,主要是反映耕地抛荒问题,我们积极与代表进行面对面沟通,听取意见,争取项目资金,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后,由村流转给大户兴种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率。”彭伟告诉记者。
地不荒,粮满仓。截至目前,江塘乡完成全乡耕地保有量5.6170万亩,近两年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560.36亩,2023年度,实施新增耕地项目76.60亩。
“近年来,江塘乡准确把握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形势,严守目标底线,全面夯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根基,大力实施新增耕地、不折不扣找回流失耕地,加强耕地保护执法,拧紧责任链条,把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调度,加强日常督查督导,推动工作落实、责任落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加快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格局。”江塘乡党委副书记、乡长郝礼青表示。(记者:徐 丹 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