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5 08:59:23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687 |
“一人住院,全家奔波”。老人患病住院陪护难是困扰很多家庭的难题。为减轻家属负担、提供更好服务,一些地方的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引发社会关注。
以往,家里的亲人生病,家属往往要去医院陪护。如今,为了减轻患者家属的陪护负担,一种新兴的“无陪护”病房服务正在福建、天津、山东、浙江等地进行试点。如湖州市安吉县89岁的患者万荣华因为脑梗,近日,正在县人民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因为子女在外地打工,医院为他办理了“无陪护”病房服务。
其实,“无陪护”病房,并不是无人陪护,而是取消以往家属或自聘护工的陪护方式,患者的医疗、护理和生活照顾,由医护人员和经过培训的护理员共同承担,有利于排除外界干扰、保障病人康复。即由接受专业培训的医疗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生活照护服务,实现无家属陪护或陪而不护。可以说,相对传统的陪护模式,“无陪护”病房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还要受到医院、患者等多方监管和评价,同时,部分地区还能把服务费用纳入医保,可谓一举双赢。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无陪护”病房的需求将与日俱增。然而,这一模式进一步推广仍存难点。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接受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相对不足,护理员招聘难,水平不一,护理能力和理念尚需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对于经济不宽裕家庭,护理费用仍是首要难题。另外,家属还担心,一位护理员需要照顾多位患者,可能存在服务不到位的情况,一旦发生意外,容易发生医疗纠纷。
当前,在“老龄化”与“少子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以团队协作“多对多”为主的“无陪护”模式,虽是解决陪护难、陪护贵的一项便民惠民措施,但要让“无陪护”病房行稳致远,就需要逐步构建制度体系,将护理员工作内容规范化、标准化,进一步明确医院的监管职责,对不同水平的护理员设置梯次工资标准,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多部门协同机制,适当增加政府资金支持,以缓解因护理人员成本增加带来的医疗机构运营负担。
常言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坚信: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的增多,未来“无陪护”病房将会变得更加完善,大家担心的问题也会逐步解决,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