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14:36:27 编辑: 叶美霞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257 |
近年来,北中镇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两茶”(茶叶、油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华丽蝶变。
走进北中镇将军村,沿路树木郁郁葱葱,房前屋后茶叶、油茶、蔬菜、中草药、花卉等一派生机盎然。“你看,这是我家的农场,过去是一片荒地,自种下茶叶、油茶、猕猴桃、中草药,每天带动20多位村民在这里务工。”将将家庭农场总经理张先进说。
鼓励引导有意愿、有条件的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植经济作物,盘活闲置资源,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林下经济有什么讲究,有没有优惠政策?”带着这些问题的思考,对将军村进行了探访。
针对村民们的疑虑,将军村成立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对全村种植发展“两茶”产业,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供苗、统一种植、统一管护、统一收购”的“六统一”方式,以“三金”保护农户利益,即:土地租金、入股分红金和务工报酬金,每年村里支付农民工工资达40多万元。同时,邀请省农科院科技特派员、花冲村第一书记添长久及县、镇农林技术员到村举办专题讲座和专业指导,让种植大户变身“领头羊”,带动周围群众共同发展林下经济。
曾经让村民疑虑重重的“荒地生意”,变成了增收致富的“金疙瘩”,参与发展庭院经济种植“两茶”的群众实现了户均年增收过万元。将军村现有茶园面积1200亩、油茶面积2700亩,其中村集体茶园430亩、油茶943亩。同时,农户还兼顾种植茯苓、苍术、黄精等药材,走出了一条适合村情的发展之路。
在北中镇,为支持发展“两茶”产业,各村打出“组合拳”,帮助村民闯出致富新天地。
北中镇罗山村,与其他村相比,一直以来,没有省、市、县相关单位的结对帮扶,要靠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那么,产业发展该如何完成逆袭?
“关键是让‘大罗山’变身‘聚宝盆’!”罗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舒达中认为,只有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土地流转方式,解决村里撂荒的土地问题,以种植高山生态富硒茶为突破口。
2018年1月,安吉客商赵有富落户罗山村发展白茶。农户参加合作社,让土地变股权、村民变股民,正式开启了抱团发展之路。全村800亩山场流转在一起,拼出了一个“大庭院”经济。2024年的春茶采茶季节,该公司每天带动周边劳动力200余人,共支付劳务工资达120余万元。一季春茶,茶农采茶户均收入少的七八千元,多的超过两万元,富了群众的口袋,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北中镇茶叶发展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全镇现有茶园面积4万亩,从一季春茶到四季夏秋茶,年产干茶8000吨,其中夏秋茶5300吨,茶叶生产总值达1.56亿元。北中镇被评为安徽省茶叶“一镇一品”示范乡镇、安徽省“茶叶加工聚群”示范乡镇。同时,大力消灭荒山,成片发展油茶,全镇油茶面积达3万亩,在全县也首屈一指。“两茶”发展形成了北中的特色产业,做到“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靴”,山上建林园、平坡建茶园、河畔建游园、园中建家园,“四园”相依,一幅美丽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铺开。
北中镇坚持“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要办事”的理念,结合推进三清五拆、五推十乱、一水两污、厕所革命等工作,实施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庭院、小广场“五小”工程,提出化地为园、化石为墙、化树为景、化弃为宝、化山为林、化花为品“六化”措施,鼓励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设家园,提升乡村“颜值”。如今,乡村旅游正在北中蓬勃兴起。一条条别具特色的产业致富路,吸引着一批批游客休闲观光,村民日子越来越美,发展的信心更足。
北中镇将“荒地生意”发挥得淋漓尽致,逐步延伸发展为“庭院+美食”“庭院+车间”“庭院+文旅”“庭院+电商”等多种形式,依托“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实现农户、村集体收入“双增长”,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吴承钺 朱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