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时事评论
“淡人”也可以充满生命力
2024-03-21 11:21:04 信息来源: 南方日报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980

最近,许多年轻人给自己“把脉”,自诊为患上“淡淡综合征”的“淡人”,表现为情绪淡淡的,几乎没什么大的波动;爱好淡淡的,问就是可以玩也可以不玩;工作上淡淡的,“甲方演你你不气,同事升职你不急”;社交淡淡的,对亲密关系非必要不进入、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说话淡淡的,回复起来基本就是“好”“行”“嗯”……可以用三个词总结“淡人”的日常内心活动: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

与没有强烈欲望和情绪的“淡人”相对的,则是情绪上大喜大悲、行动像打了“鸡血”的“浓人”。举个例子,“淡人”用“啊”和“嗯”走遍网络,遇到感兴趣的内容看完就完了,“浓人”则要转评赞外加转发好友群进行讨论。

参与话题讨论的人群中,“淡人”较为普遍。社交平台上,一拨拨年轻人接连宣布“确诊为淡人”,还出现了“人均淡人”的说法。如今“出圈”的是“淡淡综合征”而非“浓浓综合征”,也从侧面印证着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淡淡的生活状态。流行语背后反映出年轻人温和的诉求,诸如对情绪稳定的追求、远离精神内耗的尝试。成长道路上的收获与挫折引发新的思考,部分年轻人选择调配自己的“浓淡比例”。

很难抛开流行语的发展脉络,来单纯评价“淡淡综合征”,因其并非医学术语,没有一个准确、稳定的定义,而是依靠不同网友的一个个“淡学指南”“淡人行动指南”等建构起来的。目前,讨论的重心在于辨别自己是“淡人”还是“浓人”,抑或都不是。有少数帖子剖析了自己何以成为“淡人”,极个别提到自己“天生”对什么都不来劲儿,大多数则认为是后天形成的。其中,一种情况是“经常倒霉,已经习惯了”“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淡”是被动选择;另一种情况是“顺其自然,减少内耗”“信奉课题分离,淡只是为了维护内心的边界与秩序”,“淡”是主动选择。不同成因下,“淡淡综合征”可能会有不同指向。

被动“淡人”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主打一个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有了在关系中受伤、付出的情感没有得到同等回报的类似经历,“社交淡人”再难做积极、主动、热情的那一方。疏离、逃避也许可以让自己不用直面不确定性与风险,却也排除了借助自我实现预言的力量,引导现实走向良性循环的可能。一位网友说,重度“淡人”丈夫的冷漠与疏远让她很受伤,可见,过度防御有时也会带来负面结果。增添一点适当的“浓”,还生活以色彩,更能体会到生命力的蓬勃。

主动的“淡人”可算是通透。心理学家阿德勒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归结为两点:要么自己的事被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正在干涉别人的事。解决之道在于课题分离,即分清楚是谁的课题(一件事情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避免过于亲密或距离太远。懂得课题分离、顺其自然的“淡人”对社交边界有良好认知,有望达到淡泊宁静的境界。这样的“淡”,其实是接受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善待了自己。

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淡人”并非全无追求,而是选择自己执笔,重绘生活的色彩。着墨遒劲,彰显个性与活力;大胆留白,留下想象和期许。“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浓淡相宜,多惬意!(维 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