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梆舞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的民俗舞蹈,在当地农村俗称打梆子。近年来,为传承和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湖县积极进行资料挖掘,对节目进行艺术化加工与打磨,使这一非遗民俗舞蹈多次走上国家、省、市的舞台,让花梆舞焕发出了新光彩。

资料图
据《太湖县志》记载,花梆舞起源于18世纪,当时农民为了保护自己所种的庄稼不被野猪等野兽破坏,就携梆带叉,上山组织围猎,并在间歇时以此为乐。后来,每年庆贺丰收、过年庆典敲竹梆就成为一种民俗,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懂得这一民俗舞蹈的人越来越少。20世纪70年代,得益于何美华等一批老艺人,花梆舞重新登上舞台。
“我原来在剧团上班当演员,后来调到文化馆工作,我就想把这个节目、这个好题材传承保护下去,在花梆舞老师的帮助下,将这个节目一件一件地发展起来。”花梆舞省级非遗传承人何美华说。

资料图
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断挖掘,现在的花梆舞按情节需要,对节目进行创新编排,风格粗犷、奔放,地方特色浓厚,表现了太湖山区人民与自然抗争不屈的性格,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太湖县文化馆常年对群众开展花梆舞的培训。截至目前,已经在太湖县各乡镇培养了2000余名花梆舞业余演员。希望通过在传统的基础上面,加上现代化的艺术加工,让花梆舞被更多的人群喜欢,让花梆舞走上更高更大的舞台。”太湖县文化馆文艺部主任、花梆舞市级非遗传承人胡芳介绍。

资料图
2008年,花梆舞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走上国家、省、市的舞台。为传承和保护好花梆舞等一批非遗文化资源,近年来,太湖县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搭建文化平台,培育非遗传承人等一系列措施,让这些非遗文化项目得以薪火相传、焕发活力。
“目前我们拥有花梆舞、罗汉除柳等省级非遗项目4项。下一步,我们将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资源,守正创新,不断让这些非遗项目焕发新光彩。”太湖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朱爽说。
作者:吴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