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3 16:02:12 信息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2129 |
近年来,太湖县大石乡积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坚持“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理念,大力开展“大集中、大托管、大服务”改革,走出了一条“品种更优、质量更优、效益更优”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径,交出了一份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大石答卷”。
坚持系统思维,推进“三大”机制变革
大集中。面对当前农村“老龄化”“空巢化”带来的土地撂荒等现实问题,大石乡党委、政府在深入调研、精细论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田大集中、农机大集中”,积极整合各类农业生产要素资源,从而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升土地使用效益。开展“农田大集中”。大石乡基本农田保有量达5.2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2.7%,发展规模化农业基础得天独厚。为此,大石乡成立土地流转工作专班,按照“乡干包村、村干包片、组干包户”的模式,逐户开展土地流转宣传发动和协议签订,推行基本农田“大流转”,目前全乡流转率已达到95%。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土地大整合和设施大提升,积极对接县农业农村、移民和水利部门,成功争取彩票公益金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4390万元,大刀阔斧进行土地平整,推动“小田变大田”,同时配套建设机耕道路13公里、饮水沟渠26公里,蓄水池塘28口,形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基础设施格局,有效满足专业化现代农机作业需求,进一步节约耕收成本,实现“农田变良田”。开展“农机大集中”。目前全乡拥有种植大户等各类新型农业主体共106户,平均每户的机械化耕收成本大约在60万元,由于农机购置费用占比过高,导致经营效益不明显。全乡现有变拖36台、轮拖65台、收割机21台、无人机7台、插秧机15台、有序抛秧机1台、油菜移栽机1台套。为此,大石乡积极推动“大户抱团”模式的农事服务主体,按照适度调配、有偿租用、合理利用的模式,开展农机“大集中”,积极承接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业务,有力确保了机耕、机插、机收、植保飞防、灌溉等各环节高效有序。通过生产环节的规范统一,既有效提升了农机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无须投入过多费用和精力用于农机购买和维护,更加专注于田间作物管理,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
大托管。传统个体农业生产存在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下,加之农业抗灾能力弱,导致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农户增收困难。为此,大石乡党委、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大托管”这一有效途径,全力做好土地增值、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益文章。主体大托管。过去大石乡农田流转模式主要在农户与大户之间进行,全乡106户农业经营主体中,最大的承包种植面积仅有1200亩,最小的不到200亩,导致经营主体效益微薄,同时也间接导致农民的土地租赁收益得不到保证。在本轮的土地流转过程中,大石乡坚持村级主动介入,有序引导农户将农田以组为单位全部流转“托管”给村级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生产或者再次“托管”给其他经营主体生产,变单独“个体”为村级“集体”,既能在村内实现农田资源的统一使用,提高生产经营效益,达到“握指成拳”“聚沙成塔”的目的,又能有效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生产大托管。生产经营主体实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农业产业发展的质效,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大石乡按照“村合作社谋划、村‘两委’研究、乡党委统筹”的模式,科学选择产业发展类型和生产经营主体,由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组建了以“海燕”、“黄土地”、“迎祥”、“绿野”、“绿之源”五家农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农业合作服务公司,全力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与此同时,通过收取一定的服务管理费用实现盈利,农户通过获得土地流转补偿实现增收,实现了“托管有效益”“增收有渠道”的良好局面。
大服务。农事服务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农事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农业产业发展的质效。大石乡围绕打造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品牌为一体的“大托管”服务框架,全力破解农事服务能力不足、品质不优等难点、堵点问题,确保更好激活“田动力”,为乡村振兴“添动力”。当好“农田保姆”。围绕水稻(油菜)机械化育插秧(含有序机抛秧)、植保无人机飞防服务、农作物收割及秸秆捡拾打捆离田三个方面,组建3个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育秧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集“耕、种、管、收、储”于一体的农业生产“一条龙”农事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广订单农业生产,主动加强与农业农村、粮食流通、供销等职能部门沟通对接,并与县内外优质农机、农资生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农民提供良好咨询平台、学习平台、服务平台,打通“政企农”对接“最后一公里”。升级“农田装备”。按照“全程机械化”工作模式,加快购置补齐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具)。坚持农机设备优先保障全乡粮食生产及农户农业生产需求,实现粮食生产育、耕、种、收、管、烘“六位一体”全覆盖。积极联合农资经销商,组织经营主体统一团购优质化肥、种子、农药,严把质量关(联合相关部门进行采样检测、监督),有效解决种粮户购买农资“单打独斗、费时费力,分散购买、价格昂贵”难题,降低农资价格,让生产经营主体真正感受到实惠。培养“农田秀才”。围绕进一步提升科学种植水平,注重从“小切口”“实用型”人才引育。强化日常培训,积极邀请各类农业高校教授、专家,采取“周末专家”“能手集会”等形式,手把手、面对面教授先进经验和技术,今年已培育高素质农民260个,培养一批种粮专家、能手和农事服务各环节“田秀才”“土专家”。
提升战略眼光,强化“四变”效能变革
“老农民”变“合伙人”。大石乡在推进“三大”的过程中,坚持巩固并延续全县“三变”改革成果,通过积极开展更大范围内的土地经营权流转,让更多的“老农民”从土地依附中解脱出来,变成拥有股本的“新农人”,并通过村级合作社的嫁接,摇身一变成为村级的“合伙人”。
“小田块”变“大平台”。在基本农田“大流转”的过程中,由于点多面广的小田制约机械化生产和规模经营,大石乡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实施,开展农田“小并大、短变长、坡改梯、弯取直”系统化改造,既让零散边角地块得到利用,又增加了基本农田面积,通过把“小田块”变成“大片田”,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经营效率,成为致富增收的“大平台”。
“村集体”变“小公司”。通过开展“大托管”和“大服务”,村集体合作社陆续开展农村土地发包、农业社会化服务、农资统购统销等业务,通过收取服务费用,增强了村级合作社的经营造血能力,走出了向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公司”。
“一产独秀”变“三产融合”。通过开展“大集中”,建成万亩高标农田示范片,依托万亩农田优势,积极引入农文旅开发公司,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0.8万亩农田网红打卡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通过农业生产“大托管”,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产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和稳定供应链,逐步由“一产独秀”向“三产融合”稳步推进。
突出目标导向,实现“五增”效益变革
土地增效。过去在正常年份,大石乡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大户生产经营的收益大约在300元/亩。通过开展“三大”变革,通过开展全程机械化耕种管养,能够将成本经营有效降低,每亩收益提升至500元/亩左右。
农户增收。前两年受水灾和旱灾影响,我乡不少承包户处于亏损状态,导致了前期与农民约定好的租金没有按时兑付。通过开展“三大”变革,政府积极整合项目资金开展基础设施改造,既提升了亩均产出效益,又能有效应对旱涝天气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农业保险政策提高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农民获得稳定增收来源。2023年午秋两季降低生产成本95元/亩(其中种子减少30元/亩、肥料减少25元/亩、植保减少10元/亩、农机作业减少30元/亩)。按照订单农业合同,粮食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0.20元/公斤,实现亩增产40公斤、亩均增收150元以上。
村级能力增强。通过开展“三大”变革,一方面能够有效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全面提升村级党组织的统领力,从而牢牢把握基层治理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村“两委”干部的战略眼光、大局意识和攻坚克难本领,从而真正发挥好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头作用。
乡村振兴增能。大石乡通过开展“三大”变革,有利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农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村集体经济实力越强,社账上有“余粮”,手里有“底气”,便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短板,从而真正实现“五大振兴”。
生态环境增色。传统模式下农业生产常常存在农药、化肥使用过度等问题,容易产生面源污染从而破坏生态环境。通过开展“三大”变革,强化农技种植服务指导,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真正实现了“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使用有机耕作、生物防治等新型种植模式,能够有效减轻农业种植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