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4 16:43:59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1631 |
汪声兵、汪家权是寺前镇罗溪村汪岩组的村民,中共党员。自1999年汪声兵的爷爷汪悦臣去世后,从他手中接过对罗溪村汪岩无名烈士墓的管护至今,已有23年。
“这座烈士墓中安葬有三位烈士,1947年3月3日,游击队员马同志因与大部队失联,行走至高家岭的何家岭时,被地方还乡团发现,将马同志捉获捆绑,用绳索紧勒而壮烈牺牲;另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汪家岩与国民党138师的突围战斗中中弹牺牲;还有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上凉亭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至郭岭以后牺牲。这三位烈士原来葬在不同的地方,没有立碑,1972年8月,时任郭岭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汪悦臣同志为首,将三位烈士重新集中安葬此地。从小就听我爷爷讲三位烈士的故事,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知道没有他们的牺牲与奉献,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爷爷去世后,我就从爷爷手中接过对烈士墓的管护工作,我爷爷汪悦臣也是退伍军人,参加过抗美援朝,坚持做好对烈士墓的祭扫,也是我爷爷生前的遗愿。”汪声兵说。
201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使得汪岩烈士亭被损毁,汪声兵、汪家权开始四处奔走,牵头组织罗溪村汪岩组的村民对烈士亭进行重建,此事获得了寺前镇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最终于2013年10月19日,汪岩烈士亭重建竣工,寺前镇人民政府于2014年4月撰写《汪岩烈士亭重建记》,并立碑纪念。2021年县委、县政府重立墓碑。
“这只是件平凡的小事,是有生之年应做的,等我扫不动了,还要传给下一代。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对烈士墓的祭扫,更是对革命先辈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传承。”扫墓人汪家权说。
二十年如一日,汪声兵、汪家权两位同志始终秉承前辈的遗志,坚持每年义务为烈士扫墓,不论春夏秋冬,基本每周他都会去墓地看看,清扫墓地。“碰上冬天下雪或者台风天,树枝都折断了,要马上去清理。”这些年,仅用坏的扫帚就有几百把,如今汪岩烈士墓已经成为寺前镇开展红色教育、国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基地,每年都有党政机关、学校学生、当地的群众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到烈士墓缅怀三位革命先烈,从革命先辈身上汲取红色精神。(范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