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生·社会
王章中:天华茶产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
2021-04-06 17:00:25 编辑: 刘燕 审核人:叶玲玲 阅读次数:3499

王章中,县农业农村局天华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员,1998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就扎根在大别山深处的天华,从事茶推广与生产20多年,先后荣获“安庆市种植业先进个人”、“安庆市产业扶贫先进个人”、“安庆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先进个人”等各类荣誉。

遥记20多年前,还是青年小伙子的王章中辗转几个小时来到当时还叫黄镇镇的天华,望着碧波无垠的花亭湖和巍峨耸立的天华尖,除了震撼人心的美景,更多的是一种流落大山的失落感。

“我们的未来在皖南皖西南的大山上,我们的希望在多姿多彩的茶叶上。”想起大学老师的话,王章中释然很多:我的所学不就是与土地打交道?不就是与一颗颗茶树打交道?

彼时的天华,茶叶种植面积狭小,树种单一,农民种茶大多是供自己喝茶,商品茶产量不高。书读万卷还需路行万里,王章中亟需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天华找一条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路径。2008年,天华还没有茶叶加工厂,农技站作为农技推广单位,添置了两台机器,一台杀青机,一台揉捻机,边做边推广。王章中作为茶专业出身,自然就承担起了茶叶制作任务及推广工作。当时加工厂面积小,工人全是生手,摊晒工具简陋,制茶机器又少,茶草来源不足,没有茶叶基地作后盾,全靠从一家几斤几两收,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着手制茶。茶叶制作要及时杀青、揉捻、烘干,只能日以继夜赶着做,最高峰时他连续十几个夜没有睡过安稳觉,实在瞌睡的不行,就在灶膛口铺过硬纸板将就眯一会,真是让人心酸。正是他骨子里有这种对专业工作的执拗精神,从不顾及自身形象,只想把茶叶做好。废寝忘食五年多,王章中培养了许多茶叶制作骨干,许多小型茶叶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天华的茶经济开始走上快速道。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快速扩大,制茶师傅老带新的师徒模式不能满足茶产业发展需求。王章中深入加工厂,从理论培训到实践操作,一步一步教授。有些村民领悟能力差,王章中不急不躁,一个动作反复示范,直到村民熟练操作为止。他的双手,在炒锅的高温炙烤下,变的满是老茧、裂纹。他这种勤勤恳恳、刻苦钻研的态度,让所有被指导的村民心存感激。因为身体透支厉害,才40多岁就开始掉牙齿,忙碌时需要用布条系在头部才能减轻头疼。但他很欣慰,天华的制茶师傅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高,茶叶加工厂档次也上去了,他说:希望能帮到更多热爱制茶的天华人民。

丰富的茶草是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后盾。天华镇山林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独特的小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十分适宜茶叶生长。针对本土茶叶品种单一和茶园规模小的现状,王章中向农户推广无性系茶叶品种,三年即可收益,既可以自己加工茶叶,也可以卖茶草,赚钱方式灵活。经过他的推广,许多农户加入到新茶推广中。随着效益增长,部分经济头脑灵活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更大面积的茶园,太湖县育林家庭农场、孙超家庭农场、画里天华茶叶公司等茶叶示范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茶叶示范基地带动了大量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就业,提升了社会效应,促进了天华的经济发展。

王章中虽是科班出身,理论上有一定造诣,但他还是如饥似渴地学习新领域新知识,向村民学,向土专家学,直到弄懂学透。刚到天华,王章中对茶叶的种植方面的有些知识还不是很了解,他就到当时茶叶种植面积大的朱河村,找到当地的种植大户,请大户带他上山,在茶园里当面向他们请教,一次又一次,直到搞懂了那些茶叶种植方面的知识为止。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章中和同事们的努力下,2020年,天华镇茶叶种植面积8500亩,年产干茶278000斤,解决了2000余人的就近就业,茶农人均增收1500元。先后培育了“画里天华”、“百罗畈”等知名茶叶品牌。

王章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在天华的沟沟涧涧渡过了20多年,他以民为师,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涵养一心为民的情怀,保持踏实肯干的作风,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这正是艰苦奋斗的老黄牛。(许卫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