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泉乡黄下村,位于太湖县西北部,花亭湖上游,总面积11.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4970亩,基本农田950亩,中低产农田637亩。全村下辖19个村民小组,420户,总人口1428人。

民国儒士李西溟的故居,就在黄下村八士畈。李西溟,民国时期太湖“三支半文笔”之一,曾在安庆六邑联中任职,在抗战时期,他为保护六邑联中的师生积极奔走,将学校分部安置在自己的家乡。在花亭湖畔的姜家岭,很多老人还记得李西溟,说他教学严谨,善言谈,喜写作。他不仅擅长古典文学和诗词,对医学也很有研究。


李西溟的五弟李宛民,共产党员,是地下工作者,曾在大别山及皖南一带参加革命活动。他的六弟李朴民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团,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加入共产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曾任中国电影协会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1938年,李甸民为队长的抗日游击队,是抗战时期太湖县唯一的一支由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为协助新四军五师和七师保卫和扩大鄂豫皖边区及开辟太宿望湖区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较大贡献。翻开李氏家族的族谱,发现读书人很多,他们或仕或民,或耕或读,或朝或野,或贤或儒,相爱相助,事群泽民,为忠为孝,表现卓然,深受乡人敬重。


在李西溟的书房里,我看到一个圆木笔筒,上面篆刻着一首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我反复吟咏,当年的八士畈,因为有很多像李西溟这样的文人雅士,曾经多么辉煌,多么风雅。春天,八士畈的田园一片碧绿,芳草凄凄,文人墨客汇聚,在八士畈结伴踏青。夏天,八士畈的池塘里,盛开着鲜艳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人雅士们围着池塘,一番赞叹,各自赋诗一首,相互和唱。秋天,田埂上、园坝上、小院前,菊花盛开,“绿叶青青犹带露,黄花灿灿正含霜。纤枝蕴秀生新色,皓月倾辉惜晚香。”雅士们一边欣赏菊花,一边饮酒,好不快活。冬天,白雪皑皑,八士畈白茫茫一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正好吟诗作画,饮酒为乐。今天的八士畈建起了很多现代化的洋楼,人们都在为收成忙碌着。

在八士畈一个叫做六冲新屋的村庄,有许多老房子,多为三重建筑,旧时砖瓦,木门木窗,镂空的窗饰,雕梁画栋,展示着曾经的辉煌。八士畈孟家堂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农业中学的所在地。房舍俨然,保存完好。瓦屋的缝隙里,阳光一缕缕射进来,照着满屋子飞舞的尘土,时光在飞尘中静止,屋顶的横梁仿佛一位历史的见证者,俯瞰着屋子里的一切。


六冲新屋的汪氏老屋,是一栋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坐在老屋的堂轩里,看着天井里的阳光照射在回廊的木柱上,老屋的家具陈设很老旧,光影交织,仿佛时光在倒流,让人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热情的主人准备了自家的谷雨茶,沁人心脾。除了主人缓缓如流水般的叙述,屋子里安静极了。心如止水,清净明朗。我似乎明白了,八士畈为什么聚集着许多文人雅士。

在八士畈的村庄后面,有一座山,相传叫百药山,是汉朝梅福炼丹之地,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曾云游此地,后来人们改名为白乐山。白居易是冲着山而来,还是慕名山脚下的八士畈呢?恐怕没有人知道。返回时,白乐山上清风徐来,在一片诗情画意中,回望八士畈,炊烟袅袅,农人归耕,百鸟飞还,如在画卷中!

近年来,黄下村两委因地制宜积极谋划适合我村村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不断加大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18年建成100亩油茶基地和30亩脱水蔬菜种植基地。同时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居生活品味。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兴建文化广场,购买体育健身器材,丰富广大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在劳作之余,在文化广场的大舞台上跳一曲广场舞,打一场篮球赛,展示人们的精神风貌。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以民为本,清勤为民的服务理念,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先后荣获汤泉乡“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欧阳冰云 汪礼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