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民生·社会
天润峰上好油茶
2019-11-10 16:11:32 审核人:左燕平 阅读次数:6594

家境贫寒,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学历浅薄,没有抑制他的信心;一次次艰辛的创业、一次次成功的转型,让他在创业的道路上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话说创业艰辛,汇聚成功之道”,今天为大家讲述安徽天润好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福建的创业故事。


由于小时候家境贫寒,他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回家学艺谋生。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勇敢抓住机会,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在创业路上,他用自己的睿智、勤劳收获了一次次的成功。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硕果累累,正是收获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记者来到了汪福建位于海拔500多米的天润峰油茶园,正赶上油茶开园采摘。看到漫山的油茶籽挂满枝头,昔日的荒山已变成绿色银行,汪福建乐在心头。


汪福建说:“我们(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经过)16年时间的奋斗,才把这个芭茅山变成了油茶山,把这个油茶山变成了油库,把荒山变成了银行。” 


天润峰坐落在天华镇辛冲村,这里曾经芭茅丛生,荒山遍野。汪福建就出生在这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还非常贫穷,汪福建家同大多数家庭一样,生活困难。在他上小学三年级时,家里突发变故,让他从此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患癌症,然后是人财两空,母亲也走了,家里负担比较重,所以就没有读书。”汪福建回忆。


当时,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债,甚至口粮都靠借。家里三个孩子都想上学已是不可能的事。


经过家庭会议,最后决定让他的哥哥继续上学,汪福建则回家帮忙干农活。1987年,哥哥考上了北京大学。90年代刚刚兴起外出务工潮,汪福建看到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就前往北京打工。

到北京后,汪福建在皮革厂上过班,在小卖铺卖过货,但都没有大的收获。这样的一段经历让他意识到帮别人打工并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慢慢摸索,想自己独立做些小买卖。


打工期间,汪福建一直在寻找商机。在清华大学小卖铺卖货期间,他了解到卖菜有非常可观的利润空间。


“当时从北京十里河到人民大学,跨度是50公里左右。”汪福建说,“十里河的豇豆是5毛钱一斤,在人民大学南墙外是2块钱一斤,一斤1块5(利润),当时一车拉200斤左右,就做这么个生意,一天二三百块钱。”


机会总是善待有准备的人。汪福建在人民大学附近卖菜期间,认识了一些大学里的老师和教授。他们时常会找他去帮忙打扫卫生,收拾房间,从中他又发现了商机。


在干保洁工作时,汪福建发现那些教授、老师家里很多旧书都是当作废品处理。于是他以一元钱一斤的价格将这些书购买下来,再拿到学校里去卖。慢慢地,这个生意越做越好,多的时候一天能收上两三千本书,利润在两三千块钱,这让他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许多教授、老师都愿意将旧书卖给他。


随着业务越做越大,汪福建不再仅仅局限于校园市场了。他成立了一家公司,进一步向文化市场开拓,业务拓展到了全国各地。


汪福建说:“我们在整个开发市场方面,全国各地都跑遍了,而且那时候开发市场也非常顺利,也开发的非常好,所以在那个时候发展书刊市场都是非常满意的,成绩也是非常不错的。”


那几年,汪福建的产业慢慢做大了,在北京有房有车,有温馨的家庭。但是,他致富不忘回报家乡,先后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从1997年的时候就回来到太湖县来捐书,那时候捐了20多万块钱的书,然后在我们辛冲乡捐了一个灯光球场。”汪福建说。


按理说,在北京站稳了脚跟,应该是继续在北京谋求更大的发展。但2003年后,汪福建萌生了回乡发展健康相关产业的想法。


汪福建说:“我们第一个目标是走出山里面,没有说想回到山里面 ,但是后(来)是为了什么事情触发了我们回来呢,就是为了健康。” 


在北京打拼的那些年,汪福建经常参加各类讲座,学习知识,充实自己。在此期间,他了解到了油茶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再加上每次回家,看到家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许多可开发利用的山场资源,于是,他将目标定在了发展油茶产业上。

在拿定回乡发展油茶产业这个主意后,汪福建就着手准备了起来。他仔细调研认证,咨询专家,回乡进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在海拔500多米的天润峰开荒种油茶。


2003年,他先期承包了1000多亩芭茅山。每天雇用几十名当地村民在山上砍除芭茅、杂树、复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栽上了油茶。刚开始几年,汪福建的精力还主要放在北京公司的发展上,油茶则是交给父亲及家里一帮人管理。


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汪福建发现家里传统的耕作模式与他的初衷是不同的。他追求的是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有机产品。


发现这个问题后,他意识到必须自己回来管理。2008年,他毅然放弃了北京舒适的环境和打拼下来的产业,一心一意回乡发展油茶产业。


“因为油茶是个野性的东西,它是营养价值非常高的东西,如果你破坏了它的营养价值,肯定没有那个功能与功效。”汪福建说,“在这种想法的情况下,我们丢掉了一切,破釜沉舟来开发这个产品。”


回来后,汪福建在山上盖了房子,吃住在山上,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劳动。一开始,他也非常纠结,放弃北京那么好的环境,与家人相隔千里,独守在这荒山头上,图的是什么呢?


汪福建说:“凭什么,心里老问自己,北京舒适的工作和环境不干 ,非要到这个高山上来。”


虽有过彷徨,但自己认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好、干到底。他告诫自己,只有守住这份孤独与寂寞,才能赢得更好的未来。


汪福建说:“为了油茶的产业未来与健康方面,还是下定决心,宁愿守住这个孤独,来做这个事情。”


当时山上条件还非常艰苦,没有水,没有电,但一看到漫山的油茶树在慢慢生长,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成长一样,心里非常欣慰。


“其实我每天还是非常乐观和满足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培养了60万株油茶树,在这个油茶树当中,它每天都在成长,这是我每天都亲眼看到的。”汪福建说。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汪福建当初选择回来,首要任务就是抓好油茶林的管理。在他的油茶山上,芭茅全部靠人工砍除,油茶生长中从不施化肥农药,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


正是高标准的生产方式,保障了油茶产品的高质量。虽然价格要比一般油茶高出好几倍,但凭借着上乘的品质,还是赢得了客户的青睐。


十几年来,汪福建已在油茶产业发展上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发展油茶林6000多亩。目前,先期发展的1000多亩已陆续有了收成,今年预计可产出高品质茶油3000多斤,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汪福建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发展,每年吸纳周边劳动力就近就业,仅人工工资每年就要支付100多万元,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他在茶油加工方面还是依托其他公司。随着油茶一年年增产增收,他正在谋划建立自己的加工厂,延长产业链,从种植、加工整个环节来确保产品品质。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把这个油加工好、精炼好、销售好和食用好。”汪福建说,“我们想把整个产业链全部做好以后,来面对所有的顾客和消费者,把这个茶油以点带面,来把我们的基地做大做强,带优带活。”


从深山走向大都市,又从大都市回到家乡,变化的是环境,而不变的是踏实肯干、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经历了16年的艰辛付出,如今的油茶山正孕育着新的希望,汪福建的油茶事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往日的荒山已变成一座座绿色银行。


(记  者:胡治进  黄德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