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太湖新闻网邮箱:thxww@163.com 加入收藏|繁體版|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太湖要闻
集市闹古镇 边贸畅通衢——大别山(弥陀)首届边贸文化旅游节集市见闻
2018-12-29 10:22:46 审核人:左燕平 阅读次数:2096

1225日,是太湖边贸重镇弥陀的赶集日。当天适逢首届大别山(弥陀)边贸文化旅游节举办,记者正好也去凑了把热闹。

       

在中国农村,有一种逛街叫赶集。在弥陀这个边陲小镇里,也一直保留着“赶集”习俗,各村乃至邻居湖北省的农户都会聚到集市,那叫一个热闹。“在我记忆当中,从我小时候开始,就听说弥陀有个传统习俗,每月逢五的日子必赶集,山区的几个小镇的老百姓手里只要有一点东西,哪怕是几斤茶叶,几斤土鸡蛋,一只老母鸡、一只乌龟都会拿到弥陀集市上卖。”弥陀商会会长朱礼华饶有兴趣地告诉记者。据说,平时前来赶集的大多数是乡邻。而这次前来的除了这些本地人之外,皖鄂边界附近乡镇的村民都慕名而来,他们大多三三两两,骑着电瓶车、自行车、三轮车或走路,聚集到弥陀镇上来赶集。有趣的是,一些边走边逛的村民,倘若遇见老熟人,当即停下来,几个人就站在路当中,家长里短在一起说个没完。赶集的日期也不是每天都有,因此赶集的场面,是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本地特色的大展台

        

        

       

        早上八点左右,在弥陀镇主干道向阳大道以及二环路上,已经摆满了摊子。商家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既有本地村民带着自家货来赶集的,也有从岳西、蕲春、英山、宿松等外地商家带着当地特色前来展销的。摊子一家挨着一家,由于正值文化节举行,弥陀镇商会为每个商家都实事先准备了塑料棚,棚子红蓝相间,从高处望去蔚为壮观。各个棚岩拉出小横幅,上面写明商家的名称、经营范围以及联系方式等主要信息。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日用品、小吃、土特产、家禽应有尽有。朱礼华告诉记者,由于今天召开的第一届边贸文化节,集市的规模比以往要大不少,商会事先预备了500多塑料棚摊位,除此之外还有300多自设摊位商户,商品品种也达到3万多,既有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土特产,更有一些是平时罕见的鸵鸟、豪猪、娃娃鱼等特色产品。弥陀一直以生条、豆粑等土特产驰名于世,今天这么大的展销活动,自然少不了这些主角登场。记者走近一个摊位,摊主郝智远热情地接待了我。“这些生条、豆粑都是自己绿色食品,豆粑有用荞麦做的、有用绿豆做的,根据装袋大小的不同,既有100块一袋的,也有20块一袋的,今天已经卖掉好几十袋了!”郝智远指着摊子上的产品笑嘻嘻地告诉我。

       

       

而那些卖自家农货的一般是那些五六十岁的人。忽然一阵吆喝声传来:“自家酿造的纯粮食白酒,大家过来看一看,尝一尝吧!”记者顺着那吆喝声走去,一个留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白胡子的老人笑着站在记者面前。精神矍铄的他来自汤泉乡朱湾村,名叫马其友,这次他带来了自己家手工酿造的白酒“男儿香”。“男儿香”在太湖本地小有名气,路过的百姓不时过来品尝品尝。“我家几代都是做酒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家做酒的工艺也在逐步提升,目前以酒精浓度为标准分为43度、52度、61度三个品种。每年腊月初开始酿,现在每斤能卖到80块。”马其友边向记者介绍边拿出一大摞检验、认证证书,表示自己的产品已经通过国家相关认证,希望借助这次展示活动,进一步打开销路,赢得市场青睐。

外来商户的宣传窗

        

       

在参加这次集市活动的商户中,自身产品颇有名气的就想借此次机会赚一笔可观的收入,而一些产品不太为人所知的商户则希望趁这次机会提高一下知名度,而这部分人大多来自边界邻省。外来商户和太湖本地的不太一样,很多人是起了大早开着自家的货车来的,为了省事,所以并没有像本地商户那样在已搭好的棚内设点,大部分直接把自家的车当铺位,一袋袋米糖、蜜枣或桂圆干把车厢堆得满满当当。图省事的直接弄块布铺在地上,当街开了扩音喇叭吆喝着。最多的还是卖农副产品的摊子,鸡蛋、家禽、时令蔬菜,米面油一应俱全,顺道路形状一字排开绵延。

       

在文化节开幕式之前,在离主会场最近的一处摊点围了很多人,记者走近一看,原来是两只大娃娃鱼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两只庞然大物是宿松县陈汉乡钓鱼台村月芽山农业合作社的养殖产品。随即老板朱八一向我们介绍起了它的宝贝疙瘩:“娃娃鱼,娃娃鱼,之所以叫它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它晚上发出的叫声很像小孩子哭的声音。它富含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以及硒等物质,即可用它入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烧伤烫伤,滋阴补肾,也可以用来做美容产品,好处多多啊!”据了解,老板朱八一经营娃娃鱼生意已经两年有余,平常在自己家乡,娃娃鱼都按重量买卖,基本上一斤能卖到600元左右。当记者问到今天销售情况的时候,老板很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产品还并不成熟,这次来只是希望通过弥陀边贸文化节这个大舞台来展示宣传自己的水产品,希望借此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皖鄂边界周边地区进一步加强合作,尽可能争取更多的外来客户资源。

       

老百姓的淘宝库

        

       

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集市之上,众多商户、摊主自然是主角,但也少不了老百姓的捧场。孩子们最爱赶集,在热闹的集市四处看看逛逛,大人给买点零食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集市上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各种食品。只听“砰”的一声,从老式大炮爆米花机里炸出的爆米花散发着铺面而来的浓香;最令人称道的,还有散发着竹叶,拿在手里还热乎乎的毛香粑。这种毛香粑是百里镇吴畈乡的一位年轻女性刘紫芳的杰作,她之前在外地以做裁缝为生,后来受到惠农政策的鼓舞,回乡创业办起了一家名为“毛香姑娘”的农家乐,原本是贫困户的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还带动了好几户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我这个香粑全是用纯粮食作原料手工制作的,今天卖5块钱一个,现在已经卖了150个了!”刘紫芳兴奋地向记者展示它的成果,经过集市的老人、小孩都爱买上一两个。除此之外,集市上的不少干货,像笋干、咸面等颇受村民欢迎。

      

      

平常难得一见传统老手艺自然也不会缺席。村民把自己手工制作的木桶、扫帚、畚箕、蒸笼等搬到集市去卖。一些年轻人看着不时驻足观望这些他们从没见过的稀罕玩意儿,碰到自己很感兴趣的东西也会慷慨解囊买上一两件带回家。而街边角落,也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手艺人,他们那结着老茧的双手虽已饱经风霜,但目光对视之时他们脸上那淳朴的笑容,却让人心生温暖。趁着赶集,来赶集的老百姓也带着修修补补的东西找老师傅们帮忙,一边等待,一边话家常。集市上的服装摊,卖的虽然不是牌子,但价格便宜。村民们在摊前拿着衣服往身上比划,看中意了,不用试穿,直接就买回家。

      

临近午后,大多数商户卖完东西后都陆陆续续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了,也有少数摊主仍坚守岗位,盯着过往的每一位行人,不放过任何一单可能达成的生意。

      

在中国历史上,集市一直都是物资匮乏、交通不便、产品需要买卖交换年代的特殊现象。而如今,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网络购物模式已走进千家万户,集市正逐渐失去它原有的价值,也没了曾经的繁华盛况,但在这里,久居都市的人们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一方净土,原生态的纯洁美好触手可及,这也是赶集这个习俗依旧存在的现实意义。(见习记者 吴光磊)

相关新闻